第一次听说黔东南还是在五年前的大三暑假,在去北京实习前有几天假期打算外出走走。它是贵州、湖南、广西三省交界,广博的山川间,许多苗族、侗族人世世代代生活在那里。当时贵州的旅游业还不像今天这般热闹,贵广高铁也不敢想象,最后偷懒地选择了三亚休闲游。这些年国家铁路的发展让铁迷们心动不已,贵广高铁的开通终于能让我圆了心中对黔东南的向往。

临行前,《中国国家地理》5月刚好刊出了侗寨鼓楼的文章,读着文章,更想乘上高铁上穿过珠三角的闹市和桂林的山水,一探千年侗寨的究竟。端午假期的前一天,我们一行六人从深圳出发,经过广深、贵广高铁,约五小时车程来到从江。

贵州的侗族主要生活在榕江、从江和黎平,贵广高铁穿过了侗族的聚居区,在榕江和从江都设了站。从江站设在从江县城和黎平县城之间,各有三四十公里路,但却十分靠近肇兴侗寨。

临近夏至,晚上7点天还十分明亮,雨后的傍晚比深圳凉爽许多。从高铁从江站到肇兴只有10分钟车程,与苗寨西江、周庄古镇一样,肇兴两年前经过一次巨大的翻修后,变成了半原生态半开发的旅游景区,刚离开火车站不久的马路上就是景区大门,门票是少不了的,若想逃票步行进入,要开车绕不少距离。但这也是游览侗寨最方便的落脚点,商业化让这里有许多条件尚好的客栈和餐厅,也是大多数游览黎平侗寨的游客的中转站。

侗寨大多建在山谷间或山脊上,每个寨子里最大的广场上会修一座鼓楼,作为全族人集会、议事、娱乐场所。鼓楼其实是汉语名称,侗族人称之为“堂瓦”,意思是公共的屋子。一般一个侗寨里只居住一个家族,一个家族修建一座鼓楼。此行的目的地肇兴居住着五个族姓,巨大的寨子以五座鼓楼为中性向周围延伸,大片的吊脚楼里是近千户侗族人家。

最早在肇兴定居的是陆姓人,至今仍是肇兴人仍以这个族姓为主。在高铁站接我们的师傅,以及接下来遇到的几位当地师傅都是这个族姓的。由于迁移到此的时间先后,肇兴的陆姓人分成了五个寨子,包括仁、义、礼、信和智。由于地缘关系,政府又将他们划分成三个行政村,上寨村包括仁团与义团,中寨村仅有礼团,肇兴村包括信团与智团。

肇兴侗寨

继续阅读

Sizu扭着屁股跟着主人去村子里遛弯,Frans耐心地等着它,11岁对于小狗已经是老年,这日惹的乡间就是它最幸福的归宿。工作忙碌的人总想逃离自己的城市,逃出一成不变的生活。日惹就是这样的情节下,随性选择的目的地。南半球,爪哇岛,并不出名的小城。

到日惹是凌晨5点,早班的飞机坐满了,不少外国游客。从国内到日惹只能经雅加达、吉隆坡或新加坡转机,其中雅加达离日惹最近,航班也最多。日惹日出很早,刚上飞机天就亮了。在这之前已经经过了5个小时的飞行和7个小时的等待,人已经很疲倦,一个小时的飞行途中睡得很香。总说生活很累,却又总在累。总说不想,却又总是在折腾。

继续阅读

广州与德黑兰有四个半小时的时差,经过一夜的飞行,降落时已经天亮,同机的人都疲惫不堪。

近几年,由于种种原因,伊斯兰世界在国人心目中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偏见,大多数家人、朋友在得知我们蜜月旅行的目的地是伊朗后,都询问我们那里安全么,是不是在打仗,是不是有恐怖分子?

从德黑兰返回广州的飞机上下来,熟悉而湿润的空气扑面而来,难掩心中的失落,现实中的种种一下变得清晰。

伊朗人是我所听过、遇到过的最友善的人,无论男女老少,都能感受到他们发自内心地对生活的感恩,对陌生人的热情,对外面的世界的好奇。在伊朗的每一天,我们都被伊朗人的无私所感动,每一天,都有无数细节值得记忆。

14年国庆,我们在伊朗经历了一场不平凡的蜜月旅行。

继续阅读

期待已久的春节假期一晃就过去了,同事、朋友都从四面八方回到深圳,年前的聚会年后陆陆续续又搞了起来,仿佛好散后马上就要好聚。

羊年的春节比往年稍晚,2月的深圳已经是春天了。回到家里已经年二十八傍晚,家里的温度比想象中的高不少。夕阳下,停机坪上只有我们一架飞机,扛着大包小包走下旋梯,不远处就是出口。小城的机场很简陋,与很多城市的火车站一样,远远地就能看到家人在出口的栏杆外招手。来不及驻足感受家乡的空气,这会大伙都加快脚步走向出口。

爸爸,姐姐一家,弟弟一家都来了。电话、微信,让我们与姊妹、长辈间的距离已经近了很多,但我们回来的日子家里人还是当成一件大事来对待。弟弟接过行李放进车里,每次回家我们的行李都不多。短短一星期后我们又要从这里离开,除了家人的欢乐与新年的期盼,一定要带上满满一箱子爸爸妈妈准备的特产。

家离机场不远,小叔已经安排了晚饭。去年家里又添了一个宝宝,再过两年酒店的大桌子就坐不下了。从拎着箱子离开家踏上春节路起,心情就切换成了“年”模式,无论在家里还是饭店,每顿饭家里的老老少少都围着大桌子吃团圆饭。在深圳倒数着春节的人都感叹现在过年越来越没有年的味道。其实,去街上寻找年味本来就是错的,年味从来都不是大街上的红灯笼、电视里的“七天乐”。过年,是一家人的团聚,真正的年味都在每个人的家里。

继续阅读

接近2个月没有更新博客,拖到农历新年才写下2015的开篇,换工作后拖延症又严重了。

2014年的尾巴上,意外地在在北京待了10天,每天天都很蓝,清冷的空气里也没多少煤烟味。出差时住在五道口,离城里喜欢的老街并不远。不止一次想着去城里的胡同转转,到要走了才发现真的没有去成,工作忙起来时间过得太快了。

2015年的整个冬天,深圳的天气都很好。元旦在香港中环游走了一阵,又去大屿山呆了两天。来来回回在半山游荡,熟悉的马路,已经不再觉得新奇。沿着楼梯走上荷李活道,转个弯顺着伊利近街继续上山,躲开不算太宽的商业街上应接不暇的各色店铺与熙熙攘攘的人群。沿街已经不再是清一色的药材店、干货铺,旁若无人地拿着照相机愉悦地按着快门,这些地方虽然已经没有太多新鲜感,但偶尔遇到以前参观过的小店又摆出了新玩意,停留过的咖啡厅说着各种语言的人来了又走了许多,就像相处多年早已熟视无睹的伴侣,突然重温最初爱恋的场景。

继续阅读

0. 26岁了

1. 又回百度了,还是一枚程序猿,也许今后会有更多时间上片子,下面这些就是入职后第一次Team building的片子

2. 在Rene Burri离开那天,从Amazon买的几本画册,转运途中遇到了一些麻烦,可能回不来了

3. 以后还是要在blog上多写些东西,伊朗的游记,川滇线自驾的游记还没写完

4. 其它的都不重要,或者不记得了

继续阅读

一个不经意的 Gap,虽然长假刚从伊朗回来,还是忍不住又去马来西亚转了一圈,目的地只有槟城。

槟城在马来的西边,相比马六甲海峡上著名的新加坡,马六甲,兰卡威,这个安静的小岛并不那么出名。这里还有一个更好听的名字,槟榔屿,这里也是《南海姑娘》里的那座小城。

跨过南中国海,从香港飞到槟城需要 4 个小时。飞机延着越南的海岸线飞行,从波光闪闪的海滩到星星点点的城市,天黑后不久,飞机在槟城降落。槟城机场在岛的南边,大部分游客都会选择住在北边的小镇 George Town 的世界文化遗产区里。

继续阅读

忆江南,最让我心念念的就是吴地旧都。

到苏州已是中午,九月的江南烟雨,没有如约在中秋与我们一起来到苏州,没有雨,苏州城必定会缺少一股灵气。

吴王宫外,柳线莺梭醉佳耦
网师小筑,碧水烟波胜西施

入住吴宫泛太平洋酒店,这座坐落在老城西南角,背靠盘门景区的老酒店随着泛太平洋集团的入驻,重新装修后完全达到一流酒店的硬件水平,酒店本身也是一座巨大的园林,有小桥流水,有亭台楼阁,有水榭花台。清江一曲环绕酒店,从东到西,穿过客房,餐厅,泳池,园林。沿水流漫步,水面淡淡地渲染着绿叶、粉墙的倒影,小桥横跨水面,泳池仿佛与水流相连,几座亭子各有各的特色。高低错落的小瀑布打破了宁静,吴侬软语从水边的雅座飘来。置身酒店,仿佛已经窥得苏州老城大部分景色。

继续阅读

周末到香港大澳渔村走了走,这个因《舌尖》闻名内地的小渔村,早在06年就被港人选为十大胜景。

照例先说交通,大澳在香港大屿山的最西边,与深圳湾隔海相望。我们从屯门渡轮码头搭乘富裕小轮到大澳,渡轮每天都有,节假日会加开,但从大澳回屯门的票比较抢手。航行1小时,途中经过东涌码头、沙头角码头,前者可以去往东荟城。

大澳被溪涌隔成三片,无论朝哪个方向走,远离商业街后游人都突然变得稀少,熙熙攘攘的村子突然变得破败。这才是这个夕阳下的渔村原本的面貌。大澳渔村大部分房子都建在陆地上,只有部分沿海的是棚屋,在2000年的一场大火里,许多棚屋毁于一旦,现在看到的都是十四年前村民在政府资助下重修的新房子。虽然房龄不长,但缺乏精心维护的木结构的屋子已然让人感到破败,少数几家用铁皮、油漆打理过的房子反而像一个异类树立在渔村。

走在搭在水面上的木板路上,穿过棚屋的厅堂,一不小心就会走进村民家里,但许多已是人去楼。自从这里变成旅游景点,宁静的时光也被打破,许多村民介意面对镜头。路过一处普通的木屋,主人对它很是爱惜,地板比别处更干净些。屋主是为九十高龄的大叔,在此独居,他的六个儿子都在屯门、沙田工作生活,不常回来。邻居是另一位九十高龄的奶奶,两三年前去了敬老院后没再回村里。来往的游人使得大爷的生活不那么孤单,他愿意与我们分享大澳的过去,他家的现状和对政府的不满,让我们看到更加真实的这里。

继续阅读

陆陆续续走了香港很多角落,有出名的景点,也有不起眼的角落,慢慢地自己有了一个愿望,走遍香港的大街小巷,拍很多照片,最后出一本画册送给朋友,留给宝宝。喜爱在香港游走,因为它是座“形式感”很强的城市,无论哪个角落,每一次快门,每一个瞬间,都让人知道这就是香港。形式感强的城市很容易通过镜头给人留下印象。

这次的目的地是长洲岛,香港居住人口最多的离岛,从中环码头乘船到长洲码头。长洲岛呈哑铃形,码头在哑铃最细的中部,步行 10 分钟就可以从西向东穿过岛屿,到达东湾海滨浴场。岛北端主要是山林,零星的几座小别墅隐约可见。南端有大片的村子,值得游走。

继续阅读

2014年7月,又是一个起点,经历过从北到南,从两个人到三口之家,这只不过是又一次出发。

年轻时,不要怕,年老时,不要悔..

心烦时就喜欢找个新鲜的地方空一下午,不知道是喜欢看景,还是留意看景的人们的背影。生活很好,却总会向往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到西贡,就是为了寻找不一样的生活。

继续阅读

两年前,无意中在豆瓣看到森友治的Blog被出版成画册——《家庭日记》。“夫妇二人,两个小孩,还有爱犬一只。”,生活很简单,摄影也很简单,但一张张满含爱意的照片足够打动我。家里多了新成员——黄豆狗后,我也试图去更多地用镜头记录我和她和它的点滴,用点滴留住一家人美好的记忆。就像《家庭日记》里说的一样,唯愿时间慢一些再慢一些。黄豆这个名字,源于去年在318国道川藏滇大环线自驾时,遇到的一只叫黑豆的狗。

作为开篇,整理了小半年来与黄豆开心生活的多个瞬间,大多是Instagram之作。

2014.01.06

@2014.01.05
黄豆1岁,被前主人遗弃在深圳梅林,被爱心姐姐救助后,与我们结缘,经过一个月的等待,在2014年的伊始成为我们家第三个成员。不知是流浪生活太苦,还是绝育手术的伤痛,黄豆刚来时很瘦很瘦。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