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节,在深圳的过年,没有安排任何旅行。没有舟车劳顿,在熟悉的地方招待亲朋好友,春节过得轻松自在。

年前跟朋友一起去了一趟日本关西,短暂的旅行,在大阪待了三天半。寒冬到关西,避开了樱花季、红叶季的人流,匆匆看过奈良和京都。

上之乡

关西机场与大阪城隔海相望,从机场乘坐JR穿过长长的跨海大桥,大家站在车门的玻璃窗前,感受着透过玻璃照进来的夕阳与无处不在的清新的海风,朋友大声念着车厢里的广告,那些夹杂着的中文结合广告里的图片,也能让人理解个七七八八。

住处在机场附近的上之乡,一个几乎被淹没在一望无际的稻田和日式别墅里的小镇。列车缓缓驶入日根野站,从和歌山县到大阪的路上都是这样的乡镇,上之乡实在没有什么特色。也正因为镇子的一切与想象中的日本的马路、房子、穿短裙的女生都不太一样,它更显的平凡、真实。

上之乡 JR

记忆就是这么奇怪,一些反复在脑海中想象的场景真正遇见时反而不会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但平凡的细致的小事却总能不断想起,就像JR车厢里招聘药剂师的广告,就像日根野车站门前的7-11便利店。
这里的7-11与国内到处可见的并无大差,但店里的关东煮和炸物,足够我们打发等待客栈老板的时间。

车站外斑马线前独有的布谷鸟鸣——后来才知道,这些红绿灯的提示音就像7-11里标准的快餐食物一样遍布日本——快慢不一的鸟叫声像一群小鸟站在头顶的电线杆上,不紧不慢地提醒你可以过马路了,明明要快步走过斑马线,却停下脚步慢慢聆听这些悦耳的鸟鸣。

上之乡,大阪

上之乡,大阪

继续阅读

http://www.welens.cn/video/timmyyip

有一天,在《重逢岛》一段特别的大师视频里,遇见了艺术家叶锦添的情怀和独立,缓缓拆解的创作心得,与人生经历。

“跟最纯的东西在一起,这个就是窍门” 。

纯正的艺术家在他们的肢体或头脑里不停地动着,但那是具有省思力与深思力的动。‘活力洋溢的定静’……”   。“创新就是越来越接近靶心,但是靶心也会变,每个时代都有一个力量的中心,你接近一个东西,你也要能跳脱那些东西的干扰”

更惊喜的是,片中提及:2016年,叶锦添与英国国家芭蕾舞团合作的芭蕾舞剧《吉赛尔Giselle》,再顺沿搜寻关于合作的舞蹈家阿库·汉姆(Akram Khan),像是打开了尘封已久的舞蹈世界,熟悉又陌生。艺术的相通性,艺术家的执念与初心,在各自营造的的世界里,相互辉映。

言及这位天才一样的东方舞者,如星星般耀眼绽放在国际舞坛,生于伦敦,有孟加拉国血统,后将印度舞与欧美现代舞精髓相融会,自成一派,被评论界赞誉为“21世纪舞坛第一传奇”。

故事的源起,皆是母亲当初让年幼的阿库·汉姆随卡塔克舞蹈大师学习印度舞,希望出生在伦敦的他不要忘本,谁知却造就出一位世界级大师。阿库·汉姆的舞蹈语汇单纯洗练,常常于静谧中透着厚重力量,如磁石般吸引观者屏息凝神。流淌在身体中的孟加拉记忆,让他的创作始终带了印度文化影子,亦让他有了在西方立足的根本。而这种跨文化交融的状态,皆来自于舞者多元文化经验和经历的神奇交汇,因此他的表演亦充满灵性与哲学意味。

如其所言:“身体是表达情感最重要,最神圣的方式。”

用身体能够沟通生命的各个环节,通过对身体的认知和开发,去表达对世界的认知。用身体修炼自己,这个滋养自由的过程,注定是一直持续的过程。

PS:http://www.akramkhancompany.net   期待现场感受舞者的灵性与韧性,舞蹈的奇妙旅途~

2018 年第一场雪,北京

有一天,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散步来到家附近的居酒屋。刚开春的北京天黑得很早,在昏黄的路灯下走了一个小时,进店落座,才晚 6 点。

店里只有五张四人桌和几个吧台位置,老板还在做着准备工作。一个女孩独自坐在吧台一人食,没有声响;另外一对男女玩着手机,不着急点菜。

店里太过安静了,每个人都柔软地融在昏黄的灯光里。恨不得装作手捧一碗拉面正大汗淋漓地咀嚼有声,盖过 Leica 布帘快门的释放声。

串鸟屋,三里屯

有一天,气温骤降

春天啊,你带着温和的阳光和摇荡的春风,撩动了短裙,抚过了长腿,躁动了我心

春天啊,你说来就来,说走就走

春天啊,你个渣男

有一天,尤伦斯艺术中心播出英国国家剧院推出的一系列经典英国话剧,我们走进了 David Hare 的《天窗》。

故事从一个寒夜开始,大雪将至。马路边的居民楼里灯火通明,疲惫的女主角回到家中,父子俩的突然闯入激起千层浪,持续一个小时的紧张对白,讲述着两人在六年里如何相爱,为何分开,重归于好;

故事在一个雪后的清晨结束,温馨、却不让人意外,因为:

爱不一定会因为有观点分歧而消失,但许多问题也不会因为有爱就能解决

人在情绪激动时所说的话总是诚实的,它映射出人的本性,不因为爱或在一起多久而改变。爱情故事背后,性格、价值观的差异,让两人终将渐行渐远。幸好,结局温暖,充满希望。

UCCA

「20180401」

愚人节,来北京半年,第三份工作的结束点。

国际教育-联合创始人、新媒体-咨询经理、大数据-客户成功… 时空转换下的身份切换,青涩到成熟或老练,无暇回眸的逐层进阶,错过的,经历的,转折,惊喜,不遗憾,有些微光,星星点点,照亮前方~

一次次离开,又寻找,未泯灭的是:初心与期待,在某一刻与未来相接,吻合。

 

下一个故事的剧本,人物已初现端倪,性格清晰,情节桥段设置如何,都是经历。

言及Lens,或许是不可预期的惊喜,亦或者是转瞬即逝的花火,可碰撞的moment,唤醒了无意识的直觉,也许,就是它,拥抱变化。

Hey~ Don’t be cold feet  :)

顺其自然,心无所恃,30岁的年纪真好。像极了四季,变幻,流转,而每一个枝丫,都有四季的故事。

 

罗卡角

One day,I read a book that is named 《Ce jour-là》…

已经快 2 年没更新 Blog 了,曾经用影像和文字,一点一滴记录的生活、旅行、惊喜和感动,都随着时光越走越远…摄影并不难,轻轻按下快门,记录下美好的瞬间,但浮躁的生活、忙碌的工作,让人再也无暇沉淀下来,将感触转化为文字,记下每张照片背后的所见所想,记下释放快门时的那一段故事。

某一天,突然看到法国老头维利·罗尼的《那一天》(《Ce jour-là》)和《黑白的浪漫》,老头的照片没有扣人心弦的瞬间、没有对比强烈的光影效果,每一张平实的照片背后,老头回忆并用细腻的笔触记下了他所看、所想、所期待的画面。老头的文字让人痴迷,让人回想Lens背后曾有过的感动,也让我鼓起勇气拿起相机,拿起显影罐,拍摄、配药、冲洗、扫描,记录。

在 Blog 里用《One Day・有一天》专栏,记录下每一张照片及它背后的故事,坚持 365 天,730…… 尝试用这种方式,记录下 30 岁后的每一天。

收到了新镜头,Leica 11615 Summicron 50 JAHRE,50 周年纪念版,用现行版的光学复刻 1953 年的 Summicron Rigid。50mm 镜头有太多的选择了,但没有任何一支能跟 50 JAHRE 相比——Walter Mandler 的经典设计在当代的演绎。

一张测试照,纪念收得一枚 Dream Lens,记录一个系列的开篇。

Leica Summicron 50 JAHRE

目录

1. 伏尔塔瓦河漫游(1)——阿尔卑斯&旅行攻略
2. 伏尔塔瓦河漫游(2)——伏尔塔瓦
3. 伏尔塔瓦河漫游(3)——易北河畔
4. 伏尔塔瓦河漫游(4)–巴伐利亚

短短几天,从南向北,在奥地利、捷克、萨克森绕了一个小圈后,又回到了巴伐利亚州。

拜罗伊特

拜罗伊特(Bayreuth)在巴伐利亚东北部,这一个在德国中部的大农村里完全不起眼的小镇。如果不是瓦格纳和侯爵歌剧院,恐怕不会有多少人知道这个镇子,但也正因为如此,小镇是歌剧爱好者心目中的圣地;除了音乐,穿过小镇的罗特美茵河(Rotor Mein)在不远处汇入德国最美的美茵河,几乎与瓦格纳同时来到这里的是河边的 Maisel 啤酒厂,这座闻名巴伐利亚的啤酒厂见证了小镇的历史。

继续阅读

目录

1. 伏尔塔瓦河漫游(1)——阿尔卑斯&旅行攻略
2. 伏尔塔瓦河漫游(2)——伏尔塔瓦
3. 伏尔塔瓦河漫游(3)——易北河畔
4. 伏尔塔瓦河漫游(4)–巴伐利亚

易北河畔

10月1日,国庆节,星期四,虽然在德累斯顿星期几一点也不重要,但到了国庆,旅行就过了一半了。

正午阳光下,宝蓝色的易北河水波光粼粼。从酒店租好自行车,跨过易北河上的石桥,一会就把老城的皇宫、博物馆甩在了河西岸,大名鼎鼎的布吕尔平台下停满了游船,那是易北河畔上的佛罗伦萨,那是萨克森国王的德累斯顿。

易北河畔,德累斯顿

继续阅读

目录

1. 伏尔塔瓦河漫游(1)——阿尔卑斯&旅行攻略
2. 伏尔塔瓦河漫游(2)——伏尔塔瓦
3. 伏尔塔瓦河漫游(3)——易北河畔
4. 伏尔塔瓦河漫游(4)–巴伐利亚

2015年给自己规划一次长途旅行,去憧憬已久的中欧,窥探浪漫的文艺和秀美的湖山。

从巴伐利亚出发,在阿尔卑斯山麓,我们与德国第二高峰瓦茨曼山擦肩而过,马不停蹄前往奥地利的湖区,纯净的高原湖泊风景如画。离开奥地利进入波西米亚,踏着音乐的旋律沿着伏尔塔瓦河顺流而下,蒂恩,塔博尔,布拉格。伏尔塔瓦河继续往北汇入易北河,我们停在布拉格不舍得离开。易北河上的德累斯顿是回到德国的第一站,它也是此行最喜欢的地方。马已疲,人也已乏,回到巴伐利亚的小镇子里,啤酒烤肉,秋风落叶,整理这些天的思绪,慢慢有了这篇游记。

虽然旅程行将结束,只要闭目冥想一下伏尔塔瓦河畔的蒂恩小镇,德累斯顿的单车漫游,便顿觉天朗气清,和风舒畅。

Roadmap

继续阅读

炎炎夏日,乘船从中环码头到南丫岛索罟湾徒步。郊游径绕着菱角山,穿过沙滩和山脊,不足3小时即可走完全程,前半程沿着沿着海边一路平坦,后半程翻过菱角山,难度也不高,是不错的行山看海的去处。

从中环码头坐船约30分钟抵达索罟湾,从码头下船左转,路穿过一个变电站,约30分钟看到模达湾。一片不大的沙滩,旁边有便利店和大排档,可以午餐也可以喝酒乘凉。下午时分,不少本地人呆着狗狗在沙滩玩耍。

从沙滩走回郊游径,先后经过新模达村,旧模达村,前者像翻修一新的度假屋,后者已经废弃,几乎无人居住。穿过村子,要走比较长时间的路穿过林子,到达东澳湾。这里有许多大石蛋树立在沙滩上,可以小心爬上去欣赏海景夕阳。

从东澳湾继续前行是东澳村,规模比模达村更小。村后就是上山的石板路,爬山和平路的距离约1:2,翻山需要三十分钟。爬到山顶能看到凉亭,可以俯瞰菱角山和东澳湾,对面的赤柱亦清晰可见。下山便是索罟湾码头,在码头的天后宫处左转,能走到榕树湾。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