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老妈到深圳小住了几天。
某天打开健康 App,发现智能体重秤上有 10 余条无法匹配(系统已有用户)的体重,都是 50 出头的重量,晚上隔 10 分钟秤一下,早上又反复如此。
想来一定是老妈跟豆子吃太好了吧…



前阵子老妈到深圳小住了几天。
某天打开健康 App,发现智能体重秤上有 10 余条无法匹配(系统已有用户)的体重,都是 50 出头的重量,晚上隔 10 分钟秤一下,早上又反复如此。
想来一定是老妈跟豆子吃太好了吧…
七八年前刚刚开始探索香港的时候,在众多离岛、海边小镇里最喜欢的当属梅窝。在这里也曾写过两篇关于梅窝的记录:《大屿山, 银矿湾》和《2015开篇》。
以前从深圳湾出发去梅窝,要先乘巴士或地铁去到中环码头,再搭一个小时的慢船或 40 分钟快船到达梅窝码头。全程既要坐车,还要坐船,花费接近 3 个小时。有一种短途旅行的兴奋,也有长途跋涉的劳累。就怕前后衔接不顺,在等车、等船的时候白白耽误时间。
疫情 3 年,港珠澳大桥的屯门支线修通后,大大缩短了屯门到大屿山的距离。从深圳湾口岸出发,乘 B3X 到屯门市中心,换乘 E33 到东涌,全程不过一个小时。
从东涌到梅窝有一条昔日的古道——东梅古道,后经政府休憩,现在名为香港奥运径。这条路西自东涌,东往梅窝码头。从东涌站(东涌消防局更近一些)出发,沿裕东路西侧的林荫道,便可见到奥运径的指示牌,一路沿山腰走约 4KM 到白芒村,这是东梅古道正式的起点。从白芒村,经过牛牯塱、亚婆塱、银矿瀑布后,约 10KM 最终抵达梅窝,沿途爬升约 240 米,难度较低。从东涌出发,抵达梅窝全程 3 小时左右即可完成。
虽然这样的巴士加徒步的旅行比以前更久了,但旅行本身却更让人偏爱。东梅古道的散漫徒步之让人感受到徒步旅游的惬意,毫无登山的压力。去程短暂的车程,一如徒步路线的前奏。巴士跨过深圳湾大桥,一路都是青山和海湾,在屯门转乘的体验也很好,巴士沿着青山湾、蝴蝶湾的海景一路向南,当你从跨海隧道里出来时,东涌已经近在咫尺。回程的时候更是不觉得车程过长,疲劳的身体坐在双层巴士的二层,迷迷糊糊很容易便昏睡过去,30分钟的车程让这一觉酣畅无比。
2023 年的上半年,把家里两件陈积已久的事情完成了。一个是重新装修了一下房子,十年的旧物一夜换新。装修房子的事情说了有三年,没想到最后三周就解决了。家具换新之后家里空间宽敞了不少,储物空间大了,冗余的东西少了。
第二件事是把手里多余的相机器材都卖掉了,只留下一套大画幅的沙慕尼、一套哈苏和两套尼康单反。堆在防潮箱里不用的老器材,总是时不时要拿出来保养,即便如此,终究还是会慢慢坏掉。与其让它们孤零零地站在柜子里不知何时才能发挥价值,不如低价出给有需要的人。
留着 4×5 相机,是总期望有一天可以有很多很多的时间,开着车或走着路,漫无目的在山上乱逛。安置好三脚架、严肃取景、仔细对焦,最后“虔诚”按下快门。但这种旅行似乎还有些遥远。于是又得留下一套哈苏,在大画幅和 135 之间做一个取舍,期望拍摄的时候既有 135 的便利性,又有 4×5 的严肃体验和画质,不过也有可能是两头都不占好处。
一切事物都讲求缘份,爬山看风景尤其是。
疫情后的第一个五一,计划中的旅行如期而至。已经两年没有进藏了,更远地说已经有十一年没有到过拉萨了。
山南的措比不过阿里的一措再措,山南的山比不过日喀则一步一望一座8000米的雪山,山南的河谷也远不如林芝秀美,但山南拥有历代藏王众多古迹,山南有珠峰的南卫峰库拉岗日,山南也有高原最大的淡水湖普莫雍措。这趟进藏的旅行目的地是山南腹地洛扎县,也算是山南地区的边境打卡之旅。这一趟后,西藏的国境线就都踩过一脚了。
继续阅读最近发掘了两个 25K-30K 的拉练路线,以及对应的适合春游的缩减版本。
继续阅读在云南、西藏相接的地方有一个地理学上的奇景——四江并流,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独龙江从青藏高原奔流而下,冲刷出云南西北边的四条绵延数百公里的峡谷,再各奔东西,流入太平洋和印度洋。
这些江河流过的峡谷里,有滇藏线214国道、滇藏丙察察线、独龙江线等众多知名的自驾线路。从大理出发,跟着 G214 北上,先经过金沙江干热河谷里的小镇奔子栏(《山居·奔子栏》、《端午节,到青青松林》),再翻过白马雪山,从东边仰望卡瓦格博。在这之后,有些人会选择跨国澜沧江往西,进入雨崩,走进卡瓦格博(《雨崩的徒步》);有些人会一路向北,沿着澜沧江峡谷进入西藏(《滇藏路上》);有些人会沿着金沙江向东,探索川滇边境的秘境(《巴拉格宗》)。
过去几年花了许多时间在 G214 周围游荡,除了在 G318 翻阅觉巴山的怒江七十二拐,对怒江惊鸿一瞥之外,行迹从未踏足怒江峡谷。2020年的农历新年,疫情还在发酵,我们的行程止于丽江玉龙雪山脚下的玉湖村。三年过去,疫情终于消散,有始有终地,我们又安排了一次过年的云南行,慢慢探索怒江峡谷。
继续阅读我们一般喜欢把从九龙去港岛称为过海,过海就是记忆中繁华的楼梯老街、半山豪宅和山海步道。
20年1月份,因为她的工作机会,我们还在港岛小呆了一阵子,没想到这一晃即三年。三年里虽然没有了香港的山、海、书店与电影院的寄托,但我们远远近近探索了许多新的目的地。在川藏、滇藏走了几圈,去了从未到过的河西走廊,又到了东北边境。但这些终究只是一年两次的“大旅行”,抵不过深圳湾山那边近在咫尺的风情。
周五下了班,过关坐大巴到港岛,一路通畅。从酒店步行到砵甸乍街,许多年前第一次到香港时打卡的“网红店”九记牛腩还没打烊。许多下了班还没回家的人,拿着啤酒、红酒坐在楼梯街上边聊边喝。慢慢喝光一瓶啤酒,许久不喝酒的人已然没有力气继续夜游老街。
有好些年没有打开过的小站 绿洲 | 香港行山路线 依然可以访问。网站记录了博主十多年来陆陆续续走过的香港大大小小的徒步径。这次我们选了两条路线,第一天走了是港岛东南边的大浪线(砵甸乍山),第二天是常规的太平山山顶路线。
21年9月中下旬,借着团建的机会,在西北进行了一次大纵贯,驾车9000余公里。
此行经过了河西走廊、祁连山、青海湖,还将继续沿着青藏高原边缘往南,这条路线上人文、气候、地理变化多端。
刚入河西走廊时,敦煌中午的温度还有30度;在祁连山区反复穿越多日后,一场雨后,一夜入秋,晚上车窗上已经结起厚厚一层霜。想必走完全程时,将漫山黄叶。
旅行第一天在襄阳过夜。
第二天经过西安,沿着泾河、渭河逆流向西,过宝鸡后沿着六盘山边缘北上,离开葱郁的山区,抵达中卫,腾格里沙漠的边缘。此行第一个目的地是河西走廊,但选择高速绕行宁夏,可以避开了第二阶梯的高原山区,平直的高速路沿着腾格里沙漠直插西边的武威。
第三天从中卫出发,不久便深入戈壁,远眺祁连山脉。甘肃省的版图几乎和河西走廊重合,南北两端宽,中间窄。从最西北的肃北到东南约1000公里,而中部张掖附近最窄的地方仅有百余公里宽。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坡在这里夹成了一片戈壁平原,高速在平原上穿过,一天时间便经过武威(凉州)、张掖(甘州)、酒泉(肃州)抵达瓜州。
经过三天半的千里奔袭,从深圳抵达敦煌。甘肃省的中部、南部几乎是中国的地理中心。3600km的长途才从东南沿海抵达中心,可见祖国疆域之大,想行万里路走遍华夏之难。
整个 2022 年,深圳都笼罩在疫情的阴霾里。上半年断断续续的封锁,下半年政策似乎有所缓和。一整年都在省内游,粤北走了个遍,终于等到国庆节,壮着 “胆子” 也要出趟远门。
从 2019 年开始,国家规划了 G331 和 G219 两条边境国家公路。G331 从中国海岸线最北端的城市辽宁丹东,途径最东边的城市黑龙江抚远、最北边的城市黑龙江漠河,再沿着北边、西北边的边境线,直到新疆阿勒泰。而 G219 从阿勒泰,沿着西边、西南边边境一直向南,抵达中国海岸线最南端的城市广西东兴。
西边的沿边公路 G219 ,我已经走过了从喀什到林芝的大部分路线,而北方的 G331 却从未涉足。所以本次旅途将 G331 丹东 – 长白山段作为东北沿边行的开端。
整个旅程都延续了好运气,在临行前24小时核酸,在第一天沈阳落地核酸,第二天在沈阳核酸后前往丹东,第三天从丹东进入集安,在跨省界处核酸,第四天进入长白山,第五天在长白山核酸,第六天返程。一路上凭借着24小时核酸加绿码,完成了在特殊年份的特殊的旅行。
这两天,深圳迎来了22年第二场台风,今年台风比往年略少,终于在立秋之后下了两天久违的暴雨,炎热的夏天暂时告一段落。
疫情下,跨省的长途游尤为难得,于是有了更多机会,驶入南岭在群山间穿游,分几趟把南岭湖广段的主要山林走了一遍。
22年的夏天马上就要过去,这一篇详细记录了几次漫游南岭后,总结下来的路线和风景。
南岭分割了湘、赣、粤三省。南岭从地理上是一个山脉群,最高峰的海拔也没有超过2000米,但它的地理范围之广,使得南岭以南的地区无论是气候、方言、饮食,都与北方完全不同。
最近读 Alec Soth 的《一磅照片》,想起了半年前的2022年春节。
今年过年,疫情的缘故,难得在家里呆了7天。既然不出门,那自然要花点心思准备一年当中最重要的一顿饭——年夜饭。早早拟定了菜单,想着在过年几天里可以排列组合着做。
猪肉:烤排骨、排骨焖生蚝、煎釀三宝、酸菜焖猪肚、话梅炖猪脚、水鬼重焖五花肉
牛羊肉:酸菜炖牛肉粒、红烧牛排骨、腐竹羊肉煲
鸡肉:鲍鱼焖鸡、子姜炒鸡、四季豆烧鸡
鱼肉:姜汁豉汁焖多宝鱼、香肠焖黄花鱼、鲜花椒蒸鲈鱼、咸鱼茄子煲、香煎XX鱼
虾蟹:柠檬酸辣罗氏虾、小炒蛏子、豆豉焗花甲、酸辣小吹筒、蒜蓉白菜蒸扇贝、干煸河虾四季豆
卤水:牛腱子、鸡脚、鸡翅、香干
汤类:鱼腐丝瓜汤、枸杞瘦肉汤、苦瓜排骨汤、芥菜豆腐汤、淮山鱼丸汤、冬瓜牛丸汤
蛋类:花甲肉蛋饺、蚝仔煎蛋
青菜:白灼丝瓜
要不是记下了菜单,并照着菜单采买,做了几道菜,想必半年前的几顿饭早已忘光。照片、文字,就是这样的神奇,无论多久之后,只要翻出他,仿佛当时的味道都能在舌尖涌起。
疫情突袭深圳,从2月初的年头,持续到上周都还自由生活、上班的日子,突然在上周末变了画风,全市居家,7天。大部分人,以小区门为自由界限,开始了一周从未体会过的封锁生活。
居家工作的紧张感和负荷量,没有减少,但可以去开展的行动和想象的空间,少了许多。或是空间带来精神的压制,或是期待太多而不停的迷茫张望。
两个吉普赛基因的人,从开始被困的莫名哀嚎、四处讨论,到渐平心气,安静与时间相处,沉浸地陷入到小小世界里。每日住家饭菜,是他一手包办,用心搭配口味和营养,一茶一饭,温暖着两颗委屈无奈的心,把那些小毛燥,也都慢慢捋平抚顺……
每天的小小期待,是花园散步环节。围着小圈、重复、循环,大小手拉着絮絮叨叨,看别人家的狗是乖还是闹。也喜欢一起停留观察树上新芽,在舒展的枝干上渐次生长,稀疏的嫩芽随性延伸、美妙叠加着,这几场春雨后,就是一片有模有样的青绿树荫,依次连接成小森林的感觉了~~
居家的第7天,忐忑的期待着,下一周会是自由?还是继续困家?得到的是——大家最不愿看到的——喜提14天管控待遇。一些小失落,很快又切换到平常心,状态和心情也自洽式的悠然起来,虽然困于小小天地,看着苗苗长大的变化,期待他在有限食材里变化的新意。
这一棵树,蕴含了足够多的季节语言🍀
这一餐饭,留下了时光里的吉光片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