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为 Brunch 去了祖母的厨房。

在家办工的那阵子,恰好遇到成都的春天。最常光顾的西式餐厅是祖母的厨房和彼得西餐—-祖母的汉堡啤酒、彼得的卷饼咖啡,都有晒得到阳光的小屋和庭院。

成都的春天持续时间很长,从3月底到9月初,但5、6月份不算。

前一半的春天时而有好几天的春雨,又时而好几天的大晴天,赶走了冬天里连续三个月的阴霾,也让蜷缩着躲过寒冬的人啊狗啊欢脱地跑到户外享受春光。走在路上,坐在院里,往往抬头一望便发现耀眼的春光透过叶子还稀疏的梧桐直射下来。

后一半的春天脾气更加古怪,每天入夜后的一场暴雨,浇凉燥热的空气。进入春末,忽然之间的一场夜雨,带来川西高原的雪山上倾泻而下的寒气,飘摇了两个“春天”的银杏叶子开始晃落,让人不辨春秋。

祖母的厨房

有一天,在杜甫草堂闲逛,一对老夫妇坐在草堂前的长廊里歇息。爷爷靠着墙坐在阴影里,奶奶坐在栏杆的另一侧,在镜头外。

有时候想起 2m.ai 里的文字和照片,没有大光圈下的过肩糖水,也没有色彩靓丽的春花秋实,全是细碎的文字和灰度照片。

不过,记录的目的永远是记录,丑也好,美也好,那都是在有一天,那一天的真实的自己的想法。

看到一张照片,看到一段文字,就能想起了当时此景。哪怕是 Mai 常说的,“卧槽,这么美的地方,这呆瓜把我拍的这么肥!”

杜甫草堂

有一天,在电视上翻出老电影《死亡诗社》,关于诗歌,美丽,爱情,浪漫的讨论。

浪漫的第一层是爱情,只要互相深爱对方,在一起静静地坐着也是浪漫;

第二层是美丽,热爱生活的人精心梳妆,来到美丽的地方;

最后是诗歌,诗歌象征着自由,象征着对一切庸庸碌碌、墨守成规的生活永不妥协的意志!

我们读诗、写诗并不是因为它们好玩,而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分子,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没错,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但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些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

O CAPTAIN!My CAPTAIN!

清明的雪

清明的雪

清明的雪

有一天,已经立了春,刚从忙碌的旧岗位中解脱出来,新的工作内容还没完全敲定。

北京的冬天萧瑟得让南方人难以想象,城市中没有流水,没有绿树和花园,见不到时髦的女孩从眼前走过。

趁着 Mai 有外出任务,早早下了班到三里屯等着她。坐在迎着大门的长桌上,对面坐着的也是在咖啡厅办公的人。

彼时的北京,午后的暖阳已经驱散了最刺骨的寒。没有目的地在咖啡厅看着各种文字,也不知道对面的人何时已经离开。

BAKER&SPICE,三里屯

有一天,在电影院里,拿起我的银色 Leica 拍前排的大叔黑色 Leica。

黑银之争可以在(器材)爱好者中挑起争端,但拍照的话,有什么所谓呢,喜欢就好,M4-P 就很好。

Black Leica

有一天,看到《中国国家地理》2018年4月刊大篇幅报道了西双版纳,中科院植物园中穿流而过的罗梭江上,因修建水电站而大面积破坏生态的故事。

从去年底开始,祖国西南边陲这一片自然保护区中短短 300km 的小河就进入了大家的视野——罗梭江水电站截流工程短短两天后,20年一遇的洪水差点冲垮了大坝。无论是中科院植物园还是社会人士持续近半年的各种呼吁也没有阻止这座机器继续吞噬雨林及生活在雨林里的动植物们。

《国家地理》的文章将呐喊声传到了更多的角落。雨林不会说话,雨林里的动物不会说话,只有几百、几千、几万个在《国家地理》上撰文、配图,在各种平台、公号上发文的人类能够替它们呐喊。

期望呐喊不只是徒劳,期待呐喊能让更多人的眼睛能看到、耳朵能听到来自雨林的声音。

无意义

有一天,从成都飞回北京,降落不久,收到联通邀请开通国际漫游的短信,

想必是从吃火锅蘸干碟子还是油碟子国,飞到了一律蘸麻酱国!

北京地质大学

有一天,雾霾了,

有一天,沙尘暴了,

有一天,穿短袖了,

有一天,又下雪了,

不想这北方的春天也跟南国一般反复无常。刚叠放好的冬装又不得不翻出来穿上,一冬天没曾拆开的“家庭装”口罩终于派上了用场。

幸好这场春雪,反复无常的北京城一夜之间变得湿润明快,颇有江南的感觉,像极了家里的春天的。

呼吸

http://www.welens.cn/video/timmyyip

有一天,在《重逢岛》一段特别的大师视频里,遇见了艺术家叶锦添的情怀和独立,缓缓拆解的创作心得,与人生经历。

“跟最纯的东西在一起,这个就是窍门” 。

纯正的艺术家在他们的肢体或头脑里不停地动着,但那是具有省思力与深思力的动。‘活力洋溢的定静’……”   。“创新就是越来越接近靶心,但是靶心也会变,每个时代都有一个力量的中心,你接近一个东西,你也要能跳脱那些东西的干扰”

更惊喜的是,片中提及:2016年,叶锦添与英国国家芭蕾舞团合作的芭蕾舞剧《吉赛尔Giselle》,再顺沿搜寻关于合作的舞蹈家阿库·汉姆(Akram Khan),像是打开了尘封已久的舞蹈世界,熟悉又陌生。艺术的相通性,艺术家的执念与初心,在各自营造的的世界里,相互辉映。

言及这位天才一样的东方舞者,如星星般耀眼绽放在国际舞坛,生于伦敦,有孟加拉国血统,后将印度舞与欧美现代舞精髓相融会,自成一派,被评论界赞誉为“21世纪舞坛第一传奇”。

故事的源起,皆是母亲当初让年幼的阿库·汉姆随卡塔克舞蹈大师学习印度舞,希望出生在伦敦的他不要忘本,谁知却造就出一位世界级大师。阿库·汉姆的舞蹈语汇单纯洗练,常常于静谧中透着厚重力量,如磁石般吸引观者屏息凝神。流淌在身体中的孟加拉记忆,让他的创作始终带了印度文化影子,亦让他有了在西方立足的根本。而这种跨文化交融的状态,皆来自于舞者多元文化经验和经历的神奇交汇,因此他的表演亦充满灵性与哲学意味。

如其所言:“身体是表达情感最重要,最神圣的方式。”

用身体能够沟通生命的各个环节,通过对身体的认知和开发,去表达对世界的认知。用身体修炼自己,这个滋养自由的过程,注定是一直持续的过程。

PS:http://www.akramkhancompany.net   期待现场感受舞者的灵性与韧性,舞蹈的奇妙旅途~

2018 年第一场雪,北京

有一天,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散步来到家附近的居酒屋。刚开春的北京天黑得很早,在昏黄的路灯下走了一个小时,进店落座,才晚 6 点。

店里只有五张四人桌和几个吧台位置,老板还在做着准备工作。一个女孩独自坐在吧台一人食,没有声响;另外一对男女玩着手机,不着急点菜。

店里太过安静了,每个人都柔软地融在昏黄的灯光里。恨不得装作手捧一碗拉面正大汗淋漓地咀嚼有声,盖过 Leica 布帘快门的释放声。

串鸟屋,三里屯

有一天,气温骤降

春天啊,你带着温和的阳光和摇荡的春风,撩动了短裙,抚过了长腿,躁动了我心

春天啊,你说来就来,说走就走

春天啊,你个渣男

有一天,尤伦斯艺术中心播出英国国家剧院推出的一系列经典英国话剧,我们走进了 David Hare 的《天窗》。

故事从一个寒夜开始,大雪将至。马路边的居民楼里灯火通明,疲惫的女主角回到家中,父子俩的突然闯入激起千层浪,持续一个小时的紧张对白,讲述着两人在六年里如何相爱,为何分开,重归于好;

故事在一个雪后的清晨结束,温馨、却不让人意外,因为:

爱不一定会因为有观点分歧而消失,但许多问题也不会因为有爱就能解决

人在情绪激动时所说的话总是诚实的,它映射出人的本性,不因为爱或在一起多久而改变。爱情故事背后,性格、价值观的差异,让两人终将渐行渐远。幸好,结局温暖,充满希望。

UC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