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个《公园20分钟效应》在网上火了起来 —— 如果一个人花上 20 分钟时间在公园里溜达或者休息,他的心情就会变得愉悦,如果每天花 20 分钟待在公园里,他的身体也会更加健康。

代代木公园在东京的西边,坐 JR 山手线到明治神宫,出站穿过进神宫的人流,绕过神宫前的步道,便是代代木公园东南门。

公园很大,从明治神宫一侧进入到西门出来,哪怕是一刻不停地走,穿行时间也不止 20 分钟。若是不想身心俱疲,可以随处钻进树林子里,找个长椅,看看高大的樟树、看看水池里的野鸭、看看同在森林里的情侣们,心情特别美。

就这样在公园里什么也不想,静静的坐着或者走着,人就会进入一种轻松的状态。这种放松到底缘何而来呢?想必它来自于一种对事情和节奏 “未完成” 状态的放任和勇气。

“未完成”对应“完成”,对应时间节点、竞争。人无时无刻都从上司、同事或者自己领取各种各样的任务、设定各种目标。同时,人对事情如何才算完成也有清晰的认识。一旦这种任务和完成的门槛订立了,人就会被逼着“往前走”。

但在公园里的人不一样,不需要仔细思考哪条路最好走,哪里的风景最美,甚至不需要思考要走多远,还是就地坐下。在公园里是无目的的闲逛,不会想着一定要绕公园三圈才能离开。无论何时,只要自觉得到了足够的休息,就可以心满意足地出去了。这就是把事情“未完成”的状态当成结果的想法。

除了逛公园,上山又何尝不是如此。当你提前很久报上了心心念的越野跑比赛,把它看成晋升为更精进的跑者的必经之路,定下完赛时间目标,当作检视自己训练效果的试金石。设立了目标,才算是交了成为越野跑爱好者的投名状;完成了目标,才真正算是入了越野跑的门。

但是参加越野跑真的需要投名状吗?爬上高山,跑过山脊,没有门槛,也不需要理由。只因为自己把登上顶峰、达到配速这种具体的目标与“完成”划上了等号。然而,当你无所谓这个目标是否完成时,山只是千百年来地壳运动形成的一堆堆土石,人只是如此幸运可以翻越他们,获得美景与自由。

继续阅读

木漏日,是在有风的夏天,透过摇曳的树冠撒在地上的阳光。今天在电影中心看了一部文德斯导演的日本电影《完美的日子》,港译《新活生活》。木漏日这个词是从电影里学到的。

主人公每天中午都会带着便当,穿过鸟居,走上小山,坐在树下,不时拿出随身带着的 MiuII 拍下几张照片。夏天的阳光明亮灼热,夏天的树枝繁叶茂。阳光被半透明的树叶层层遮挡,落到地上便不再灼人。若是足够安静,还能听到被风撩动的枝叶互相摩擦发出的沙沙声。这便是木漏日。

我们跟着镜头,与主角一起度过了两周平淡、极简的生活。独居、独处注定是某一类(像主角这样的)人的生活方式,他们身上孤独和 Inner Peace 是可以并存的,哪怕是经过了一些波折,他们最终也能归于平静和幸福,能看到第二天的太阳已经很美好了。

每天早晨遛毛孩子遇到的清洁大叔,总能聊上几句,23年中离深回家

几个月前看过一部电影《柯达克罗姆》,主线是一位摄影师在自己临死前,把最后几卷 Kodachrome 送到堪萨斯的全美最后一家柯达 K-Labs 冲洗店的故事。

充满误会的原生家庭里,父亲临死前与子女在一场漫长的汽车旅行中,相互理解并和解。情节本身略显老套,但摄影师的职责和角色却恰恰与情节产生了冲突,摄影师拍下照片就是为了把时间凝固下来,再经过艺术的加工展现给世人,而主角却在人生最后的时光里与时间赛跑,父子的矛盾最终还是需要时间、沟通与陪伴来化解。

电影中的摄影师的原型是 Steve McCurry,现实中 Kodachrome 最后的一卷也是由他拍摄的。

Kodachrome

Kodachrome 是彩色反转片的一种,它的冲洗工艺以 K-x 命名,停产前最后迭代到 K-14 工艺。与之对应的,现在主流的反转片都是E-6 工艺,E 取自柯达的另一系列反转片 Ektachrome。Kodachrome 和 Ektachrome 虽然都是反转片,但其显色原理完全不同。

继续阅读

梅窝的沙滩朝着东南,被喜灵洲挡住了大部分视野,看不到港岛,反而显得宁静。这里只有老旧的房屋,平淡的风景,随处可见的狗子,和突然出现在栏杆上的猫。

王家卫的《旺角卡门》,更像是梅窝卡门——我们无法控制的对梅窝的喜欢。

就像阿娥若无其事地把阿华送上车,望了一下渐远的巴士,想想还有什么没有说,又没有说出口,是不舍和克制。巴士开上东涌道,挡住了镜头前的阿娥。阿娥希望阿华留在梅窝一起生活,过隐忍和温柔日子,可是又不得不看着他离开,人生,步履不停啊。

继续阅读

周六一早 6 点出门爬山,台风来临前的闷热十分难受。歇了半日,晚上就开始雷鸣电闪,深圳 23 年的第一场台风来了。把高的植物搬进家里,关紧门窗,与养了半年的橄榄树一起,听打风吹着雨滴敲在玻璃窗上,整理好端午节的照片和文字,Cozy Loneliness。

一卷 135 胶卷有 37 张半,在自动相机的加持下短短几天就可以拍完。但冲洗、晾干、接触印象、选片、放大、晾干、压平,这一套流程下来,少则两周,心仪的底片多的时候能拖上个把月。几道晾干工序,在广东潮湿的夏天也急不得。

疫情过去的第一个暑假,许多明明要上班的朋友都开起了长假模式,从东南亚玩到欧洲,从西沙群岛到北极点。不禁感慨,几年前自己也是抓紧所有长短假期,至少也会去东南亚找个村子拍拍照、尝尝当地美食。如今,端午三天却蜗居在港岛东,每日与麦子爬爬山,到码头整点薯条之类的。

这几年各种多媒体的在线社交,尤其是短视频,让人足不出户就能感受世界各地的风景,这些风景都美得惊艳、美得具体,一边突破了人的想象一边又束缚着人的想象,让人失去了以往从文字、静态图片中,随着作者的脚步和文笔,感受作者所感的能力。于是在小假期里,索性选择一个安静的角落,慢慢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我想这就是一种,对盲目探索现实之景略感腻闷的 Cozy Loneliness 吧。

除了对长途旅行的挑剔,这也是一种生活、社交圈子的萎缩。

以前熟识的人会慢慢不再联络,旅行路上意想不到地认识的陌生人、遇到的十分美好的事,终究会因为地域和时间再难相约。最终就是两个人並肩同行,是为伴侣,度过这些平淡的工作日、平静的长短假期、平凡的不同的生命時刻,Cozy Loneliness。

继续阅读

最近读 Alec Soth 的《一磅照片》,想起了半年前的2022年春节。

今年过年,疫情的缘故,难得在家里呆了7天。既然不出门,那自然要花点心思准备一年当中最重要的一顿饭——年夜饭。早早拟定了菜单,想着在过年几天里可以排列组合着做。

猪肉:烤排骨、排骨焖生蚝、煎釀三宝、酸菜焖猪肚、话梅炖猪脚、水鬼重焖五花肉
牛羊肉:酸菜炖牛肉粒、红烧牛排骨、腐竹羊肉煲
鸡肉:鲍鱼焖鸡、子姜炒鸡、四季豆烧鸡
鱼肉:姜汁豉汁焖多宝鱼、香肠焖黄花鱼、鲜花椒蒸鲈鱼、咸鱼茄子煲、香煎XX鱼
虾蟹:柠檬酸辣罗氏虾、小炒蛏子、豆豉焗花甲、酸辣小吹筒、蒜蓉白菜蒸扇贝、干煸河虾四季豆
卤水:牛腱子、鸡脚、鸡翅、香干
汤类:鱼腐丝瓜汤、枸杞瘦肉汤、苦瓜排骨汤、芥菜豆腐汤、淮山鱼丸汤、冬瓜牛丸汤
蛋类:花甲肉蛋饺、蚝仔煎蛋
青菜:白灼丝瓜

要不是记下了菜单,并照着菜单采买,做了几道菜,想必半年前的几顿饭早已忘光。照片、文字,就是这样的神奇,无论多久之后,只要翻出他,仿佛当时的味道都能在舌尖涌起。

疫情突袭深圳,从2月初的年头,持续到上周都还自由生活、上班的日子,突然在上周末变了画风,全市居家,7天。大部分人,以小区门为自由界限,开始了一周从未体会过的封锁生活。

居家工作的紧张感和负荷量,没有减少,但可以去开展的行动和想象的空间,少了许多。或是空间带来精神的压制,或是期待太多而不停的迷茫张望。

两个吉普赛基因的人,从开始被困的莫名哀嚎、四处讨论,到渐平心气,安静与时间相处,沉浸地陷入到小小世界里。每日住家饭菜,是他一手包办,用心搭配口味和营养,一茶一饭,温暖着两颗委屈无奈的心,把那些小毛燥,也都慢慢捋平抚顺……

每天的小小期待,是花园散步环节。围着小圈、重复、循环,大小手拉着絮絮叨叨,看别人家的狗是乖还是闹。也喜欢一起停留观察树上新芽,在舒展的枝干上渐次生长,稀疏的嫩芽随性延伸、美妙叠加着,这几场春雨后,就是一片有模有样的青绿树荫,依次连接成小森林的感觉了~~

居家的第7天,忐忑的期待着,下一周会是自由?还是继续困家?得到的是——大家最不愿看到的——喜提14天管控待遇。一些小失落,很快又切换到平常心,状态和心情也自洽式的悠然起来,虽然困于小小天地,看着苗苗长大的变化,期待他在有限食材里变化的新意。

这一棵树,蕴含了足够多的季节语言🍀

这一餐饭,留下了时光里的吉光片羽🎵

20年新年期间,疫情刚刚到来的恐慌,伴着短暂的物资短缺,线上购物嗖的一下进入了更多人的手机里,包括以前从来不逛淘宝、不网购、最爱手摸亲选的老妈们。多亏了拼夕夕这样的模式,老人家不仅体会到网购、拼团、分享的乐趣,还乐此不疲的在薅羊毛的路上愈加专业。

21年春节,老妈已经很熟练于网购了,基本日用、粗粮瓜果,质优价廉是基本要求~~节前收到一箱水果,是19块的10斤猕猴桃(还有的送…),恰逢有2个卖相不好的“坏果子”,老妈也是理性和客服沟通起来,拍照、上传、说明理由、要求售后,收到10元返现后淡定的说:那这次就这样吧,不为难他们了😂

疫情反复,转眼将迎来22年春节,这期间出不了国门、也不太能自由旅行,连离开本市,都得考虑潜在风险、报备流程、归来核酸。是什么能让大家逃离日常的日常,年轻人还有游戏、淘宝、短视频、谈恋爱、打卡数不尽的网红咖啡店,而老人的眼、手、反应力都不支持这样的消遣,只能安静的学习乐器、活动筋骨,唯独偶尔做点什么,给家庭、给孩子、给邻里,心里若有慰藉。

今年是老人家的退休年,身体的病痛开始无规律打扰着宁静的生活,还有无穷尽的怀疑和哀叹,给衰老的心里加一层霜。他是耐心 重感情的小孩,老人的病痛没有让他紧锁眉头,反而是日常更多时间陪伴在老妈电话的另一头,任其倾诉、唠叨、焦虑、喜怒哀乐的碎碎念,老人稍有不适,他立马驱车回家左右照顾,哪怕每次硬板木床睡得一身痛。

亲情和善良,也是代代相传,从小耳濡目染吧。有些磨难,让人走得更近。

~~~

深圳的蔬菜瓜果,贵、且无味,在这里10年,依旧没找到丁点家乡味。他爱吃沙田柚而不是泰国蜜柚,爱吃冰糖橙而不是澳洲阳光橙,这些乡土产品,反而难找~~今年和老妈唠叨得多,网购的种种欢乐,是从老人的口里传向了年轻人这边,那就索性假装“求”老妈买点水果吧,然后夸夸她。

几天后,收到了17.9的十斤橙子,老人家可是买了月卡可以每单减5元,我们都没抱期望想着反正便宜,结果他尝第一口就直喊:这也太好吃了吧!!!然后是毫不掩饰地夸了老妈的恩赐,并决定以后长期的抱大腿,就让老人家骄傲地保留这个“核心竞争力”,保留每个月开心地在我们面前“得瑟几下”的机会。

日常.依赖.

 

最近说起咖啡店的稳定性,感叹有些曾经喜欢的铺子因为咖啡师的流动,出品日渐难忍,有些铺子虽然已经开了几家分店,各种豆子总能冲得风味、浓淡恰到好处。

调侃起家楼下的一家小店,只有 50% 的几率做出好喝的手冲,剩下一半就像自己随意捣鼓,要么苦了,要么“闷”了。老板最后总会怪到今天的天气或者自来水。他酷爱自己烘培,吐司、大米面包、盐面包、蛋糕等等,换着来。但他烘培也是如此随性,时而有烤焦了的大米面包,有面筋打断了的吐司。

这种手工出品的偶尔好偶尔坏的食物,做不到像工业时代的产品那样一分钱一分味,但它的不确定性反而是吸引人的。一来可以带来不同的体验,烤焦了的大米面包香气更足、口感更脆;面筋打断了的吐司,冷冻两周后再拿出来,样子像是兔子脑壳,口感变得更有嚼劲。一种食材吃出了多种体验。二来时常能带来惊喜,或者只是惊。

胶片的拍摄、冲洗、放大过程也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不同的底片、药水、相纸本身就各有性格,曝光、冲印手法再组合起来,能让作者制造出高反差(下还保留细节)、速写、纪实等不同的画面。而数码就只有一种高反差、高细腻度的方向,虽然参数有差异,但各个厂商的画面是大量雷同的。

若拿不准最终的效果,遍只好拍摄的时候 -1ev、正常曝光、+1ev 各拍一张,放大的时候各种号数的反差都试一下,凭感觉选片子。这么做来还有一个好处,随着时间心情也会变好,当下选中的照片,日后来看,可能又会挑选另一种风格,最终都是选择自己感觉最好的。

食材、底片、相纸,就好像只是乐谱。这种不确定性的制作过程就像即兴演奏,把纸上的音符转化成声音和身体的知觉、体验。把不同批次、不同烘培满意度的豆子调教成一致的味道确实是极高的能力,然而并不是所有事都只能往对的方向变化。最终,丰富的知觉和体验,才是最让人愿意不断尝试的原因。

坚持健身一阵子了,总会定期囤积一些补充蛋白、碳水的食物,比如鲜牛奶。

冰过的鲜牛奶口感好,但保质期短实在头疼。小盒的方便喝完,但性价比低,大盒的开盖后更是只能保存一两天。

偶然想起小时候,爸妈会买冰棒模具,在家里自制绿豆冰棒、牛奶冰棒,这确实是保存鲜牛奶的好办法!除了冰棒,还有龟苓膏(凉粉)、豆腐脑… 这些家庭速制的美食,现在很难再捡起来了。

IMStrong

懵懂着长大

模糊着所谓,一路什么是“家

是居所,爱人,和宠物

还是漂泊,安定,或梦想

 

有过远方揉碎的牵挂

也有过,身心疏离的无可奈何

 

感性的家啊

生怕遗憾万一出现,所以突然理性长大的一瞬间,竟很想守护它,是这样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