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恰逢周末,时间在等待中一分一秒过去,不安和期待也在一点一点消磨自己,而战胜痛苦的唯一手段就是等待。

等待

有一天,麦与豆送爸爸去上班,生活如这张照片一样平淡,早晨却温馨得似豆的笑脸。

早晨

有一天,观《犬之岛》后感…

豆子:我想世界上大部分的欲望与不满,都是因为自己不够强大;

主人:强大的定义是什么?

豆子:是有足够的资源可以实现目标;是有足够的实力可以保护爱的人;是在失去一个机会时不会焦虑,因为还会有下一个机会;

主人:可是我做不到这么强大怎么办呢?

豆子:那你等我变强大了保护你!

主人:那你中午你想吃什么?98块的面包?

父子

有一天,2018年冬还没过去,下班不算晚,突然想绕个弯。

夜晚降至,城市笼罩在夕阳里,天桥上行人的身影十分模糊。拿起 Leica 随手拍下一张,此时此景并没有想太多。

天桥

有一天,周围的几个人,似乎都被命运捉弄了一番~珍惜当下

Everyone

有一天,在面对一个职业与薪酬的沟通时,意识到人的第一直觉与反复权衡的选择,在短期来看往往是相互违背的。

就像这只猫,第一直觉是逃跑,第二反应是回头看看有没有食物。

第一直觉是思维捷径的反应,也是自我最原始的认知,速度快省力;最佳选择是更理性、充分、辩证的思维,累人但往往利益最大化。

当需要抉择的时候,有些人喜欢靠第一直觉下决定,并用第二反应去想,这件事对么,是这样的么,背后有什么逻辑么?有些人喜欢反复推敲、辩证,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地方布局落子。

思维模式没有对错,也很难改变。唯求无论感性还是理性,无论相信直觉还是辩证思维的人,都被命运与运气眷顾。

猫的思维

有一天,在公众号上读到森山大道的《犬的记忆》里的几张作品。

在喜欢街头摄影的摄影师里,彩色作品常翻 Alex Webb 的《Istanbul》和 David Alan Harvey 的《Cuba》,黑白喜欢 Willy Ronins 和 Klavdij Sluban,森山十分抑郁的摄影风格知之甚少。

除了若干经典作品外,森山将自己过去几十年的摄影哲学,尤其是街头摄影的思考,用浅显易懂又让人不断回味的文字表达出来,仿佛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

如森山所说,街拍有四个阶段,第一层是感动,既有日落、烟花等各种显而易见的让人感动的场景,也有生活中的让人感动的小品、细节;

Self Portrait

第二层是察觉,在平凡的街头看到有故事性的画面,并通过瞬间的记录把故事讲出来;

街头的妹子

往上,第三层的人会形成自己的风格,或者是像森山一样的街头哲学,持续拍出自己想表达的故事,不会再琢磨器材、构图,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国内的年轻摄影师黄京,也许在这个层级;第四层,森山让人忘了所有方法论,上街去拍吧,这就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一层,已经不知该用何种图片表达。

有一天,看到一个小朋友从公交车上开心滴跑下来,应该是刚放学从学校回来。

最近几天都在公司工作到很晚,想起很多年前常常晚上11点在上地九街西口,拖着灌铅的脖子离开公司,远远看见末班公交和快上完的乘客,连忙挥手快步跑向正在起步的公交车。

印象里,每一次司机很 nice 的停下等我或者其他远处跑来的同事。

这就是忙碌生活中的一点微光。

放学

有一天,在北京东边的一个公园里偶遇两只山羊。

这里的公园都不让狗进,但能遛羊。

有一天,听说家附近最喜欢的咖啡厅要关门了。

去年 8 月搬到现在住的地方,周围都是公园和居住区,少了许多乱花钱后还会让人后悔的饭馆,多了几分生活的味道,而这些味道对我而言,全靠小区后面的一家精酿啤酒,和去地铁站的路上一家小咖啡馆。

咖啡馆的店面小到有些局促,似乎这更符合香港这样的大城市里喝咖啡的风格,来这里的都是周围生活的居民,无需坐下,就是为了一杯好喝的用心冲泡的咖啡。

在有咖啡馆之前,这些棚屋就在小区门口存在了很多年了。今年的各种拆建行动,2 个月内就要波及到四平米的小咖啡馆。假如,消亡已成定局,我们还可以为它做些什么呢?

4M^2咖啡

有一天,下班路上遇到一个滑板兄弟,想着自己也许不久之后可以骑行上班,心心念呢。

On the way

有一天,约莫早上7点,豆子在床边用鼻子大力呼气,发出各种像是啜泣、又像是生气的声音,脑补这个:😤 😤 😤

我被吵醒后,豆子可欢脱地趴在床边摇尾巴,直到打了一顿后才回窝里安静地睡回笼觉。

那一天之后,每天早上豆子就代替了闹钟,只是关掉它的动作比按一下手机更费体力…

为什么一只狗,总能抗住狗生的重复乏味、劈头浇下的冷水和那些突如其来的痛苦呢?应该是它找到了一件它热爱的、永不厌倦的东西,一件永远不会辜负它自己的东西。

比如,鸡蛋、红薯、馒头、面条…

M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