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在即将离开北京之前去了趟青岛。青岛离北京的距离不远不近,远得不像适合周末说走就走的城市,近嘛却又要耗费半天时间在路上。有种感觉,应该是近些年最后一次有机会用短假期去青岛了,回深圳后整个北方的旅行(地理上真正的北方)都将变得遥远而珍贵。

开着车在高速上走着,七年前曾在冬天去过青岛,那时候老城里的路面多还没翻新,海军博物馆还很破败,而这一次又是初春未到的时候。出了河北,从黄河两岸起慢慢能看到一点绿色。到了青岛,住宿订在海洋大学鱼山校区里,青岛的夜生活比北京要长的多,9点过后的啤酒街里许多食店还很热闹,几盆蛤蜊就着几杯青岛啤酒下肚,美食的热情一下就洗刷了五小时车程的疲累。更何况,在北京城里的也是没有这样的夜生活的。

从鱼山校园走到海边全是下山路,兜兜转转了一小会,初春依然会让人感到寒冷,夜晚温度不到 10 度,混着湿冷的海风,穿着大衣才能舒适——但对于习惯了湿冷的南方人,这种感觉很是熟悉且喜欢。

晚上清冷的小鱼山容易让人迷路,白天的校园里不宽的校道却两侧停满了车。小时候一直住在学校里,到后来离开家去上大学,一直在学校里生活了 20 年。校园里没有各种喜茶、星巴克,但校门口的小卖部里的五羊雪糕也没怎么涨价;没有恒温的泳池,但球场里总是有青春昂扬的学生和往来锻炼的居民。工作后断断续续回家小住,再没有机会在家里呆超过一周了,越来越体会到校园是无论何时都可以好好住下来的地方。

继续阅读

无论平淡还是无聊,开心还是忧伤,只要拿出一副下一秒马上就有开心的事要庆祝的样子,(豆子)狗便会立刻摇起尾巴开心滴扒过来开始庆祝,狗生满满的正能量。

两人肩并肩地走路本身就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情。——毛姆

18:23

18:25

18:32

18:38

8点下班,与朋友四人小酌几杯。回家路上,遇到一只大猫带着三只小奶猫。

整个深圳都在微风中等待今年最强台风 山竹 的到来,这里却像黑白默片一样静静地叙着旧事。

TAPS

假如有一天,完全不记得哪一天是我们相识的日子,哪一天第一次见面,哪一天第一次约会。只要抬起手,那一天便复现在眼前,第一次见面,第一次约会。

Exclusive

有一天,兴冲冲买了一台 LEICA 三摄的华为手机,这下子吃饭有了 LEICA,睡觉有了 LEICA,连上厕所也有了 LEICA。

真正做到了像黄京所说的,LEICA 无处不在,随时随地。

Windsurfing

有一天,到潮汕地区参加朋友的婚礼。闲余时间遛到汕头市区吃了顿牛肉火锅。顿时感慨,家乡美食能够作为文化代表走出家乡,出现在工作生活的大城市的大街小巷,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无论是鱼丸牛肉丸、牛肉火锅、还是各种街头小吃,要在北上深找到他们都十分容易,先不论其味道十分正宗,一点点的乡味足以让味蕾满足好一阵子。

很小的时候随父母从湖南迁居广东,由于家庭影响,早些年住家饭的口味也以香辣为主,而随岁月的流逝,不经意间口味慢慢回归本真,融入了不少粤菜的简单纯粹。但家乡带来的原始的口味也许就是刻印在生命中,骨子里,的最初的人生记忆。源于生于斯长于斯的生命本能的反应。

在北京的一阵子,没事时总爱去长沙驻京办饱个口福,尽管每个人的家乡印象不同,大家停留家乡时间长短不一,但来自身体最直接的本能映射,还是在日后的岁月中若隐若现的影响着我们。

就像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里说的那样,留念一个地方,最放不下的就是那里的味道。

self-portrait

有一天,好友提到水涨船高的感慨。

早些年,生活上虽然一直不缺什么,但常常恐慌。外界的变化和诱惑,让人没有安全感。担心自己跟不上别人的脚步。

这些年,工作、收入都随大流水涨船高,仔细想想才发现几年前预想好的路子,定下的目标早已不是自己真正所求。

有时候并不是尝尽酸甜苦辣就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压力也不会随着某种目标的达成而抵消,要改变的不过是心态。

压力

有一天,也许是最后一次坐拥挤的 14 号线上班。

要慢慢开始和大家告别了,还好便捷的工具已经缩短了所有距离。

自拍

有一天,应该是 4 月底,春夏交接的时候。

早高峰,望京地铁站换乘的人很多,队尾穿着复古背带裤的大叔吸引了我的注意。

一趟列车进站打破了站台的平衡感,一瞬间,左右两扇门同时涌出的人流又建立起某种平衡。镜头自然应该捕捉下这种动感中的平衡。

背带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