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天的阿里之行结束了,在拉萨休息一天后匆匆回到北京,刚进家门就停电了,仿佛老天开了个玩笑,让我又回到了大北线上不通电的村子里。
回想这离开北京的16个日日夜夜,蓝天,白云,雪山,湖泊,一幕幕出现在眼前,又仿佛不能再一一记起。一路上,每一顿饭,每一处景,每一只牛、羊,每一个人,都有很多故事,美好的时光过得很快,赶紧用文字和照片将这些碎片般的美好回忆拼凑整齐,将这段路上的记忆永久地保留下来。走上大北线第一天就开始喊苦,喊累的我们,回到各自的家后,对此行都只有一个感觉:壮美,圆满。高原反应、路途颠簸、停水断电、卫生恶劣……这些困难都将成为大北线上美景、美食的点缀,为行程增光添彩。
我们的队伍在出发前一个月才确定,带队的司机兼向导是格桑车队的藏族师傅刺仁(Tel:13618926813)和所则,一路上对我们照顾有加,对行程把握准确。队伍一行8人分乘两位师傅的两辆越野车,他们分别是:
@李绍华斯基:领队,来自广州,资深码农,胖子,阿里大北线一路走下来,又胖了许多,最大收获:学会收睡袋
@西西:领队夫人,来自广州,医生,各种药物提供者,领队的克星
@阿才:来自广州,真名雷锋,帮大伙跑腿、抗行李,一路被各种卓玛搭讪
@峻雨:来自广州,生理年龄50+,心理年龄30+,相貌年龄20+,体力值+++,作为团队的出纳,被光荣评为劳动模范
@驼马:来自常德,器材党,装备男,60后大叔,珠峰下来后体力值同样+++
@也云:来自北京,资深码农,路人甲,出发前只知道去的是西藏,要去16天,其它……
@我自己:来自北京,作者,楼主…
@麦猪:来自成都,我女朋友,一路都在纠结今天怎么还不吃饭,少吃一顿好亏的……
先介绍大致行程:
D1 09.22 拉萨集结
D2 09.23 拉萨-冈巴县
D3 09.24 冈巴县-珠峰大本营
D4 09.25 珠峰大本营-萨嘎县
D5 09.26 萨嘎县-玛旁雍错
D6 09.27 玛旁雍错-札达县城
D7 09.28 札达县城-古格王国遗址-塔钦乡
D8 09.29 塔钦乡-仁多乡
D9 09.30 仁多乡-措勤县
D10 10.01 措勤县-文部南村
D11 10.02 文部南村
D12 10.03 文部南村-当琼错-文部北村-尼玛县
D13 10.04 尼玛县-色林错-班戈县
D14 10.05 班戈县-纳木错
D15 10.06 纳木错-拉萨
D16 10.07 回家
大致路线图如下:
其中蓝色为拉萨机场高速,紫色为国道或省道的柏油路,橙色为土路。此行原计划的狮泉河、班公措、双湖都因为主观客观原因没有成行。多余的时间我们在文部南村多停留了一天。
再说说出行前的必须准备的东西:
1. 边防证:边防证是历史产物,现在到访大部分边境地区已不再需要边防证,但西藏的所有边境还是查得很严。过了江孜后开始查证,一直到措勤,路上查了四五次。边防证的办理很随意,在户口所在地的派出所免费办理,也可以在拉萨找旅行社,50块钱/张。
2. 药品:高原类药品(红景天、高原安、高原康、西洋参)多备,红景天是去之前就要开始吃,都属安慰剂。镇痛药(芬必得、阿司匹林)很有效果,高反头疼服一粒,能管大半天。维生素(VC、VB6)要带,虽然路上能吃到青菜水果,但品种很少,且量远不如平时。
3. 日用品:保温水壶,阿里地区不少地方白天也很冷,只有餐厅、酒店能补给热水,一个保温效果好的大水壶是必须的,人均至少500ml。手电筒,阿里很多乡、村夜晚没电没灯,漆黑一片。睡袋,那边卫生条件很一般,带一个睡袋能将身体和被褥隔开,不必太厚,抓绒的就行。防晒霜和物理隔离设备(帽子、墨镜、面罩)都要准备,都很重要。
其余用品,箱包、相机之类的就因人而异了,我带了北京冬天最冷的时候穿的外套和保暖内衣裤,在几个湖边守日出的时候稍冷。相机只带了胶片设备:Zeiss Ikon /w Zeiss 2.0/35mm + Fuji Klasse W +Fuji GS645W,三台相机都是等效35mm左右的,所以后面的相片视角都很类似:),准备了大概60卷胶卷,最后用了一半。
9.22 《初识西藏》
上午10点30分,飞机在雅鲁藏布江上盘旋一周后,降落在拉萨贡嘎机场。坐上机场大巴,1个小时后终于来岛拉萨市区。大巴经过布达拉宫,这座只在照片、电视里见过的宏伟建筑终于真实地出现在眼前。这一刻,还没有高反,气温不低,一切都像国内其他旅游城市一样。
大巴终点站在拉萨民航大楼,离预订的“扎西曲塔”酒店还有段路,需要打的或坐三轮车前往。拉萨的的士不打表,无论上多少人,只要在老城内,都是固定价格10元一程。的士会拼车,所以司机不太喜欢人多的乘客,斯人打车一般较难。
“扎西曲塔”在八廓(jiao)街外沿,是个藏式风格浓郁的酒店,共4层,约40间房。店内卫生条件不错,房间的床、洗手间也打扫得很仔细,可以放心洗澡、入睡。酒店顶楼可以看到布达拉宫,据说景色比平措青年旅馆差一点,前景被一些植物挡着。
在酒店安顿好,准备和小猪去找个小店吃午饭。在拉萨大众点评信息量还挺大,找到看起来还颇有名气的“雪域餐厅”,离酒店不远,可以步行前往。走在八廓街上,真正开始感受藏人的工作、生活。街上全是各种小集市、小卖店,手工艺品、奶制品、肉制品、青稞制品……什么都有,卖肉的架势让游人汗颜。
街道边的小巷子里有很多住宅。
雪域餐厅是“无国界”类型的餐厅,藏餐、尼泊尔餐、西餐都有,服务员都用英语写菜单,简单点了几个菜,味道一般般。
吃到一半,两人突然开始高反。起初是很轻微的头晕、气闷,接着头晕越来越重,只能草草吃完,赶紧走回酒店休息。高反是缺氧的表现,原则上不能睡觉,因为睡眠里会减轻呼吸,加重缺氧的症状。两人太难受,回到房里都只想躺下。
睡了2个小时,高反奇迹般地消退了,发现大伙都已坐在酒店大堂聊天,便也走下去加入其中。这时最晚到的也云也赶到了酒店,队伍终于集合了。当我们激动地讨论行程时,楼上突然有人问我们要不要氧气瓶,原来是2个旅行结束的MM要将她们用剩下的氧气瓶和抗高反药送给后来的人,我们自然高兴笑纳,谢过她们。我们在出发前,从先行的3个队伍中得到了12瓶氧气,足够我们走完大北线了。
Kick Off完毕,兵分两路——验车和采购。在拉萨必须买足药物、食物,以备不时之需。主要的采购物资如下:
1. 水果:4箱梨、2箱苹果
2. 干粮:蛋糕、士力架、其他零食
3. 正餐:2箱方便面,榨菜若干
4. 药物:高原康、葡萄糖
这些物资在大北线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采购完,在湘菜馆解决了晚饭,的士经过夜幕下的布达拉宫,再一次瞻仰了这个神奇的地方。晚上在酒店第一次喝到了酥油茶,虽然是牛奶做的,但有很重的骚味,不怎么喝得惯,据说对高反有神奇疗效,只能忍者喝了两晚。
第一晚过得很快,明天就要真正踏上行程了。
9.23 《圣湖羊卓雍错》
9月23号,行程真正开始的第一天。酒店有免费的自助早餐,馒头包子,鸡蛋白粥,几个青菜,这是在16天的旅程里吃得最丰盛的一顿早餐。饭后大伙在师傅的催促下急忙开始搬运行李上车,头几天的路程都很长,刚上路大家身体还不适应,司机担心晚上无法按时赶到目的地岗巴县。
8:30,两辆丰田陆地巡洋舰4500驶上北京中路,一路向西,越西越美。
沿着机场高速离开拉萨,一路平整的柏油路,向羊卓雍错(羊湖)前进。刚上路的我们,像一群春游的小学生,对沿途在普通不过的风景都充满好奇,五彩林,藏民的房子,每看到一处景色,大伙都停车拍照。
曲水大桥,路上第一个地标。一路的小树林子,大家终于看腻了,不再对着小树林子浪费胶卷……
拉萨到羊湖的路很好走,一路上越野车、旅游大巴、小轿车、单车,都欢快地向羊湖走着。羊湖与纳木错、玛旁雍错并称西藏的三大圣湖,纳木错在拉萨北边,羊湖在南边,玛旁雍错在西边,此行三个湖都在行程里。羊卓雍错藏语意为“碧玉湖”、“天鹅池”。羊湖外形奇特,并不是传统的圆形,形似“虾”,仿佛多个小湖连接而成,山湖交错。公路沿着羊湖修了一圈,我们绕着湖开了很久,寻找最佳观景点。
羊湖边的一个观景台上,不少游人会在此停下拍照。有藏民牵着牦牛、藏獒收费照相。偷偷拍了一张牦牛,旁轴的轻巧、隐蔽,让我一路获得了不少偷拍的好照片。
如此碧绿、纯净的湖水,怎能只远观,不近赏?走到湖边,湖水一如山顶上看到的那样清澈。高原的云创造了各种奇妙的光影,这些光影和山、湖融合在一起,成就了一张张美丽的照片。
湖边的一块湿地,藏民家在放马。藏区高原的牛、羊都有特色,唯有马跟平原的长得一样呆。
离开羊湖,下一站是江孜县。江孜是亚东地区前往拉萨的最后一道关口,地理上处在冈底斯山脉与喜马拉雅山脉之间。宗山古堡,是1904年西藏人民英勇抗击入侵英军的地方。今天的古堡仍然完好地屹立在宗山顶上,跟布达拉宫一样宏伟,雄奇。
从江孜到岗巴,第一天还有一半的路程。我们赶到江孜已经下午3点,大伙匆匆离开古堡,继续向前。日喀则地区的交通设施很好,国道新藏线,各种省道,连接着主要的村镇,沿途加油,遇到了西藏的班车。藏民普遍都很友好,年轻人不再畏惧镜头,实现沟通,事后解释,都能得到一张微笑的照片。
下午6点,到达多庆错。9月底的西藏,日落大约在8:20,这个时候的太阳像北京下午4点,我们是没法在这里等到日落了。远处应该是喜马拉雅山脉的卓木拉日峰,峰顶突兀,壁峭坡陡,是藏族民间传说的喜玛拉雅山七仙女之一,与珠穆朗玛峰是姐妹峰。
多庆错,多情错,我们停了很久,欣赏这自然的杰作。待到再上路,已经接近7点。这里离岗巴县城还有70多公里土路。
一路颠簸,困,冷,累,大家都开始吃不消,沉沉睡去。迷迷糊糊听到司机说目的地到了,岗巴到了。入住神水酒店,标间,房间没有洗手间和热水。高反又开始了,头晕越来越重,在酒店的餐厅草草吃过,上床睡觉。第一天在新鲜、兴奋、迷茫、痛苦中结束……
9.24 《珠峰大本营》
9.26 《神山、圣湖》
……待续
一觉睡醒,大家并没有从高反中完全苏醒,我还有些头疼,也云开始流鼻血,驼马说他站了一晚上“保卫岗”。
在酒店简单吃过早餐,大家继续上路,此时我们还不知道这将是全程最艰苦、最难受、最崩溃的一天。振作起来,重新启程,我们的所则师傅第一次露脸。
出了岗巴县,路过一片小镇,有溪水,大家找出水果洗洗吃了。在干燥的高原上,清凉可口的水果是最好的安慰剂。一路都是这样的土路,刚离开镇子,这已经是非常平坦的A级公路。远处山包包上的村子,很有高原特色。
秋季是丰收的季节,青稞也不例外,藏民家里堆满了熟透的青稞。路上都是丰收的影子,大家忙着收青稞,今天我家,明天你家,大伙都得赶在降温前把青稞收完。
一整天都在颠簸,颠簸,下午2点到了老定日。珠峰大本营需要在老定日买门票,每人260元,天价么。原计划第二天是在珠峰大本营拍日落,然后回到新定日住下,现在看来时间已经来不及了。临时决定住在珠峰,这是个残酷又无奈的决定。拉萨的海拔3600米,岗巴县4300米,珠峰大本营5200米。几乎每天提高1000米海拔,进藏第三天的我们有点吃不消。
在车上无聊,驼马拿出便携音箱自娱自乐,跟着张学友开人演唱会。没想到这一路唱下来,高反被唱走了。一晚没怎么睡的驼马竟然“活”过来了。
从定日到珠峰,检票点和边防检查站在一起,这是第一个检查边防证的地方。西西的军官证遇到了一点麻烦,还好武警没有坚持。紧接着第二个麻烦接踵而至,在一个村子里,我们的越野车爆胎了。
在藏区的土路上爆胎其实很常见,每辆越野车都有2个常规尺寸的备胎。司机换胎很迅速,我们在旁边溜达了一会,司机就喊我们上车了。在村子里,只要越野车一停下,就会有小孩围上来要东西,糖果,铅笔。这是被游客惯出来的陋习。
进珠峰大本营要翻过一个海拔5500米的哑口,上哑口的路很艰难,弯弯曲曲盘旋上山的土路,还好坡度不是很大。
翻上垭口,珠峰突然出现在眼前。大家兴奋地跳下车拍照,再回到车上时,高反已经挡都挡不住了。这张照片就是珠峰,就是珠峰,就是珠峰……
怎样爬上垭口,就要怎样下去……这是亘古不变的硬道理……
摇啊摇,绕啊绕,终于翻过了哑口,路也变得崎岖,越野车在草原上颠簸,飞驰,特有感觉,这是头两天里我最喜欢的一张照片。
哑口,起伏路,山沟,都不能阻挡我们上珠峰大本营的决心。海拔3000米以上,每高100米,气温就下降1度。5200米的大本营的夜晚,寒风凛冽。到达大本营已经10点,大家全住在大帐篷里。藏民叔叔把火又添了点,帐篷里温度很高,不多会,每人端上一碗鸡蛋面。这对每个人都是神的恩赐。
西西今天的状态都很一般,在珠峰上高反更加严重了,没有吃便先睡去。大家吃饭也匆匆收拾睡袋,准备休息。乘着夜色,盯着寒风,站在三脚架边发抖,留下一张珠峰的星空。
第二天,艰苦的环境里大家已经有些麻木,只能咬牙坚持,坚持。
9.25 《走上新藏线》
因为高反严重,25号的记忆有些模糊,只能大概地记下主要景点,其中的许多小故事只能留在西藏了。
珠峰的早晨和夜晚一样寒冷,从大本营可以坐电瓶车前往观景台,近观珠峰。早起头还很疼,一夜的缺氧状态让高反更加严重,决定在帐篷里休息,不去观景台。小猪留下来陪我。昨晚症状严重的西西也决定留在帐篷里。
不多一会,他们陆续回来了,纷纷表示观景台上看到的珠峰和帐篷区并没有多少区别,顶着寒风过去不太值当。我们稍感安慰,没有错过一个精彩的景点。
早餐是油饼和白粥,油饼奶香味十足,非常好吃。谢过老板,大伙再次上路。来珠峰时,我们经过了老定日县城,今天我们会路过新定日。下山的路比上山更颠簸、崎岖,昨晚大家都没休息好,状态很差。虽然坐在车里要紧紧抓着扶手才能坐稳,我和小猪还是昏昏地睡去,陆陆续续地醒来,看着外面的荒山、戈壁似的平原,都没什么心思欣赏了。
不知道开了多久,被大伙叫醒,到了佩枯措。在这里能看到喜马拉雅山脉的又一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希夏邦马峰。它在世界14座8000米级高峰中排名最后,但它是唯一一座完全在中国境内的8000米以上的山峰。
如果西藏只有名山、圣湖这些美景,那它的吸引力一定大打折扣。在藏区开车,路上总有不经意的收货,正所谓最美的风景在路上。经过了佩枯措,海拔降到4000米,大家的精神渐渐好起来。一处优美的湿地突然出现在路边,大伙兴奋地下车拍照。
下午4点,我们就到了萨嘎县。这座新藏线上的县城比岗巴县要豪华不少,司机预订的旅馆不能洗澡,珠峰下来的我们都希望找一个条件好些的。最后我们在星月宾馆里订下2个标间,1个四人间,标间可以洗澡,第四天的总算能舒舒服服洗个热水澡了。
明天开始,我们走上新藏线,柏油路一直通到阿里地区,大家都很兴奋,似乎好日子要开始了。
9.26《神山、圣湖》
昨晚听司机说,今天只有300多公里柏油路加几十公里土路,大家决定偷懒睡个懒觉。起来时,酒店已经没有早餐了,到对面的小店吃包子白粥。这个组合几乎是接下来每天的早餐……
从萨嘎出来,走上翻修好的新藏线219国道,崭新的柏油路越野车走在上面平稳、安静。时速能开到100KM/h,大家都以为5个小时就能赶到圣湖玛旁雍错。
下午经过了第二个检查站,在检查站前惊奇地发现了联通3G信号。此前,手机已经冲当了多天的高级闹钟……兴奋之余,我发现我手机不见了,好像中午饭后就再也没使用过手机。车里翻翻,包里翻翻,沿着上厕所的路线来回寻找,在我就快绝望的时候,突然想起了iOS的Find My iPhone……赶紧用小猪的手机登录它,惊奇地发现手机能被定位,而且就在检查站附近!赶紧使用“播放声音”,竖起耳朵找,终于,在厕所附近,听到了久违的“嘀嘀嘀嘀……”……这是这台手机第二次失而复得……
经过大半日的车程,离目的地越来越近。冈底斯山脉,冈仁波齐峰,世界的中心,我们终于来了。冈仁波齐是西藏佛教、印度教和苯教的神山,每年全世界无数信徒、驴友来次转山,朝拜。转山是来自不同地方朝圣者最常采用的方式。转山道分两条:外线是以冈仁波齐为核心的大环山线路,总长53公里,徒步需3天功夫;内线是以冈仁波齐南侧的因揭陀山为核心的小环山线路。考虑到体力和身体状况,我们的行程没有安排转山。
相传,苯、佛相争的早期,佛教尊者米拉日巴与苯教徒纳若本琼于冈仁波齐峰斗法时,在纳若本琼念经作法时,一缕夕阳照射在山顶,米拉日巴乘着金光瞬间出现在顶峰,战胜了纳若本琼。冈仁波齐峰形似“金字塔”,终年积雪。在夕阳下闪耀着奇异的光芒,夺人眼目。
今天的目的地是神山旁边的圣湖——玛旁雍错。玛旁雍错,藏语意思是”不败、胜利”,她是佛教,印度教,苯教所有圣地中最古老,最神圣的地方,她是心灵中尽善尽美的湖,相传西藏佛教与苯教也在湖边进行过斗法,佛教获得胜利后才将已经沿用了很多世纪的“玛垂错”改名为“玛旁雍错”,即“永远不败之碧玉湖”。
在玛旁雍错边,与冈仁波齐峰隔湖相对的是纳木那尼峰。传说纳木那尼是喜玛拉雅的小女儿,勤劳又美丽的她,在巴嘎大草原上放羊时结识了冈底斯老人的儿子冈仁波齐。他自小勤学苦练,练就了一身娴熟的骑射本领。两人彼此爱慕,结婚成家。但是龙王玛旁雍措的小女儿玛法木措再三纠缠,到处风言风语,后纳木那尼发现自己的丈夫和玛法木措偷情,于是趁着冈仁波齐熟睡时,带着满腔的悲愤走出了帐房。正在她举步维艰,恋恋不舍时,突然东方露出一缕曙光。刹那间她的四肢僵硬起来,她的胸部被包围在冰雪之中,她变成了一座冰雪覆盖的山峰,孤零零地耸立在云天之上。后来人们为了怀念这位善良的女子,故将此山命名为纳木那尼。
晚上住在湖边的基乌寺,4人间,没有水,条件仅比珠峰好一些。所幸今天路途平坦,海拔也稳定在4000出头,全队人终于都恢复了体力。整个14天的路途中,一直到玛旁雍错之后我的印象才渐渐深刻,对景,对人,才有心情去欣赏,了解。如果下一次再走阿里,应该在拉萨修整多些日子,艰苦的路程里好身板太重要了。
到基乌寺住下已经天黑,客栈的食堂很小,不到100平米,早已里挤满了游客。大部分游客都在等着热水泡方便面。我们刚坐下,师傅端出来一盆热腾腾的土豆炖羊肉,欢喜得我们~~好像一辈子没吃过羊肉似的。风卷残云干掉肉,土豆伴着羊肉汤下饭,这一顿吃得很爽。临走前,隔壁的驴友可怜巴巴地问我们,剩下的土豆能不能给他们……
9.27 《古格王国》
古格王国是本次旅程中最期待的景点之一。从基乌斯出发到古格只需要四五个小时,全程219国道。上路5天里,每天都是湖光山色,天水合一,行车到札达,神奇的土林突然出现,这种从来没见过的奇美地貌给人的震撼完全不亚于雪山、大湖。
远古时期,喜马拉雅山脉沉静在海底,沉积的地层长期受流水切割,并逐渐风化剥蚀,形成了今天的土林。土林里的“树木” 高低错落达数十米,千姿百态。行走在219国道上,就像绕着一片片森林绕圈。
札达县城在半山腰,被土林环绕,象泉河从县城旁边流过,不过这个季节河水接近干枯。站在县城的最南端远眺,象泉河和土林是那么的自然、雄伟。
到札达县城才下午3点,入住“水利宾馆”,又名“河北宾馆”。外面看着一般般的宾馆,居然有标间,房间还有热水。这种皇宫般的待遇让大伙欣喜不已,后来才知道,这是阿里大北线上最“豪华”的宾馆。
几点没有好好洗个澡,今天终于可以慢慢洗个痛快了。洗完澡,到县城最南端的托林寺欣赏土林夕照。托林寺,意为“飞翔寺”。古格开国之时,西藏佛教虽开始复兴但却仍然混乱。第二代古格国王,兴建托林寺,请来印度高僧,以此寺为驻地。托林寺带动了西藏佛教的复兴,成为当时的西藏佛教的中心。曾经的托林寺原有建筑规模较大,有三座大殿,十几座小殿。由于历史原因,寺院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尤其是文化Huge Revolution时期的破Four旧,大部分建筑和文物都被损毁,现在只留下三座大殿和一座佛塔。文革对历史文物的破坏范围之广,令人惊奇,即使这样一个边陲小镇上的文物也未能幸免。
最近写文字越来越懒……札达这种很享受的地方,写不出什么感受~
9.28 《回头路》
9.28的胶卷遗失了一卷,丢了很多珍贵的照片,主要是古格王国遗址的日出。
临行前,听说班公措的鸟岛已经封闭保护,我们取消了日土县、班公措的行程。在札达,我们有两条路,沿着新藏线走到狮泉河,向东走上阿里大北线;回头回到塔钦,走土路到仁多,上大北线。狮泉河是阿里地区行署所在地,是整个阿里最繁华的镇子,在狮泉河停留一天大家身体能得到很好的修整;塔钦到仁多的土路上,可能能看到各种野生动物。最终,我们选择了后者,今天返回塔钦,明天去仁多。塔钦县在冈仁波齐峰脚下,是转山的起点。每年都有无数人来到这里,绕着神山朝拜,又回到这里,离开。我们都以为这里的环境不会比札达差。
一早5点,我们就离开了“皇宫”,去古格王国遗址看日出。遗址门票每人200元,司机把我们8人塞进一辆越野车里,真的是塞进去的,一辆车只买4张门票。
公元823年,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灭佛被刺杀,他的两位王子及其王孙混战了半个世纪,王孙吉德尼玛衮战败后逃往阿里地区,地区原有的地方势力布让土王扎西赞将女儿嫁给他并立他为王。而后,他将领域分封给三个儿子,长子贝吉衮占据芒域,后来发展成为拉达克王国;次子扎西衮占据布让,后来被并入古格;幼子德祖衮占据象雄,即古格王国。古格王国遗址距札达县19公里,传承700余年,于十七世纪灭亡。
古格立国之初,鉴于朗达玛灭佛而导致吐蕃亡国的惨痛教训,大兴佛教,修建一大批佛教寺院,请来多位高僧宣扬佛法,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前面所说的托林寺。
在遗址前遇上了“色影无忌”的团,7辆车,一排排长枪短炮早已架好,对着古格等待日出。我想,一会太阳出来时,一缕阳光照在一排排金灿灿的脑袋上,也是很壮观的。等待的时间很漫长,大概7:30到了遗址前,8:40太阳才出来。遗址耸立在山顶,所以一缕金光照在遗址上确实很漂亮,至少不比那一排金灿灿的脑袋差。
怎么办呢?照片都没有了。各位脑补吧。咦,还剩下一张古格遗址的全貌。其实是小猪的相机里那卷的……
看完日出,大家等着排队上遗址参观。十六世纪,古格王国的经济达到顶峰,人口超过2万。仅在古格王国遗址及周边,就有400多座庙堂、房屋和近千孔洞窑,各类佛塔28座,另外还有58座碉楼,4条暗道和大小11座粮仓。古格遗址分为三层,最顶上的几个平房是国王的住宿;中层的宫殿是寺庙,洞穴是将军、大臣的住宿;底层是小官、百姓的住宿。除了现在的古格遗址外,方圆几十公里内还有很多这样的洞穴遗迹,也层居住着古格王国的人民。下面这张照片,左边是遗址下层的洞穴,远处是土林。
这部分是中层,住着中层领导干部——将军、大臣,还有藏传佛教的僧侣们。
中层的几个寺庙里,大部分佛像和壁画已在文革中破坏殆尽,只能从残留的一些印记中回想当年香火鼎盛时期佛法兴旺之景。爬到顶层俯瞰大地,才能体会到古格王国的雄伟。
看山跑死马呢…看着遗址高度还好,爬起来很要命。这个是顶层国王住宿边的寺庙,猜测是当时藏传佛教的高僧居住的。
爬到遗址背后,这些残垣断壁都是房间的痕迹。
从古格下来,继续往北,到达东嘎村。东嘎隶属于札达县,是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但在挨着县城的一个断崖上,是中国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佛教古窟遗址——皮央遗址。它的形成及其年代,目前在众多的西藏历史、宗教、文化档案中没有记载,是一个尚待解破的文化之谜。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洞窟壁画有近千年的历史,考古、研究价值极高。
这是皮央遗址的全貌,远处的断崖上隐藏着几百个洞窟。山下的村庄就是东嘎。
站在皮央遗址脚下,它没有古格王国那么高大,由于景点未开发,为了保护文物,所有有壁画的房间都被锁了起来。皮央遗址在1992年才被发现,不得不说这是一件幸运的事情,它躲过了那场灾难。
遗址周围的土林,壮观程度丝毫不比古格王国的逊色。
有个家伙在破坏文物……
沿着柏油路回到神山下的小镇塔钦。冈仁波齐再次出现在我们的镜头里。
我们的司机很爱美,每次停车都抓紧时间梳梳头,刮刮胡子,遇到小溪还得去洗把脸……
回到塔钦了,酒店有标间,但没有热水。晚上在一家挺黑的川菜馆吃饭。馆子对面有超市,香飘飘奶茶2块钱一包,买了一些,发现是很好的补给品。
明天就真正走上大北线。游记的上半集在这里就快结束了。路还在继续走,下半集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