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认真观看婆缪峰是在 2019 年 6 月,疫情还没开始,四姑娘山是周末努努力也能实现说走就走的旅行目的地。跟以色列认识的禹哥即兴相约,周末上巴郎山看绿绒蒿。急忙买好第二天的机票,订好酒店。夜里飞到双流,赶到青城山住一晚。第二天天没亮便启程,在卧龙镇子上吃一碗热腾腾的肥肠面,匆匆上山。
虽然已经是6月初,巴郎山垭口的积雪还没融化。绿绒蒿在凌晨的露水里绽放。
翻过了巴郎山,自然也要顺路去长坪沟走一走。因为起的早,大家也没有足够的体力往返木骡子,刚到上干海子就决定停下来扎营休息。抬头一看,婆缪峰赫然出现在前方。
四姑娘山周围的雪山大多都呈金字塔型,冰川和风共同将岩石削成了三角形的尖峰,其中婆缪峰最为典型。
这次阿尔卑斯之行,最重要的目标便是在阿尔卑斯山区最像婆缪峰的马特洪峰徒步,看看这座欧洲的完美的金字塔型雪山。
Zermatt
我们从马焦雷湖一路向北翻过高山,越过意瑞边境,沿着雪山前行不多久,再往南深入山谷,来到采儿马特(Zermatt)。这里是游客进入马特洪峰最常规的路线。
也许是因为旺季的游客太多,为了保护自然环境,采尔马特是无车小镇。自驾游的游客需要把车停在塔施(Tāsch),再转乘登山火车进入采尔马特。火车站旁边修了巨大的多层停车场。我们只是徒步,装备不多。对于想骑行或滑雪的游客,这样的转乘或许有些不便。



还没到塔施,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下起小雨,空气中残留着早上的日光带来的温热。但随着登山火车海拔慢慢爬升,到采尔玛特时已经感到身上凉飕飕得了。
采尔马特整个小镇几乎都是商店、酒店和民宿,火车站是整个镇子的商业中心。我们住的民宿在镇子北侧的山坡上,离火车站有些距离,几乎要背着登山包穿过半个小镇。虽然传统的暑期旅游旺季即将结束,火车站出来的主街上依然热闹得走不起速度。沿途记下了我们可以去的超市、餐厅和户外商店,天气比预想中的冷,可能要买条厚裤子。
Fondue
民宿有两个餐厅,一个主打瑞士山区当季食材,一个是土耳其菜。头天晚上,心心念尝试一下从来没见过的瑞士美食——Fondue。
第一道菜是各种季节限定肉干、火腿和芝士,风干、发酵的美食让人愈发开胃,不停地掰面包、蘸橄榄油、吃肉。第二道菜才是主菜 Fondue ,就是在小火锅里煮上各种芝士,随着微微的炉火,融化的芝士在锅子里冒着热气,散发出浓郁的奶酪香气。
Fondue 传统吃法是掰面包蘸着吃。忐忑地叉起一块面包,浸入浓稠的芝士锅中,再吞入口中,不敢细嚼。芝士开始在胃里聚集,厚重的奶香像一张无形的网,慢慢地把我罩住。我感觉自己慢慢开始变得沉重,闷热。不得不放慢进食的速度,试图从啤酒和风干肉中寻找一丝喘息的机会。
然而,Fondue 的威力远超我的想象,吞入口中的芝士紧紧地贴在胃上,还不断反出发酵的味道,让人胸口发闷。我放下叉子,频频端起桌上的啤酒和冰水,一口接一口喝下去,冰凉的液体滑过喉咙,除了带来短暂的清凉外,并没有缓解芝士带来的沉闷感。
这时餐厅的门被推开,外面又来了一桌客人,看着门外雨后清新的采尔马特小镇,突如其来的清冷的空气,让人稍微从芝士堆中爬了出来。
最终,我们踌躇站起身,失望地走出餐厅。久违地大口呼吸着清冷的空气,想到下一桌客人也要一头扎进 Fondue 的锅子里拔不出来,不禁窃喜。


Glacier
雨下了半夜,凌晨开始放晴。天还没亮,从民宿出发,沿着河谷跑了一圈,达成在马特洪峰下晨跑的成就。太阳从马特洪峰一点一点照进小镇。赶紧回民宿把麦子喊起来,洗漱好,吃了早饭,背上装备,走到镇子的最深处的缆车站,准备上山徒步。


采尔玛特作为最知名的登山小镇之一,周围有数十条登山路线。第一天我们准备乘坐缆车,经 Furi 抵达Trockener Steg,这里徒步路径 Glacier Path 的起点。
我们在 Trockener Steg 下了车,缆车还能继续往上前往 Matterhorn Glacier Paradise,这里是公共交通能抵达的最接近马特洪峰的地方。虽然是秋季,Glacier Paradise 上的四季雪场依然吸引着不少滑雪客一通搭缆车上山。



从缆车站出来,一股寒意扑面而来。镇子里才入秋,这里竟是一片茫茫雪原。脚踩在雪地上去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深一脚浅一脚地沿着前人留下的脚印前进,若不是这些脚印,光靠 GPS 寻路可不是容易的事。
不时路过几个冰面还未完全消融的高山湖泊。湖水很浅,呈现出一种极致的、幽深的灰色,倒映着马特洪峰。
翻上一个垭口,视野逐渐开阔起来,心中的那个目标——马特洪峰,也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眼前。它那标志性的锥形山体,傲然屹立在眼前,顶部的积雪在阳光下发出刺眼的白色。
一路上,稀稀拉拉地总能遇到各种各样的游客。有和我们一样,朝着马特洪峰的方向前进的,或快或慢;也有背着大行囊,与我们擦肩而过的长线徒步者。




在又爬上一段长长的陡坡之后,我们终于抵达了离马特洪峰最近的一个垭口。这里是一个重要的分岔路口,通往马特洪峰登顶路线或是下山返回镇子。我们毫不犹豫地踏上了蜿蜒向上的小径,走在通往山峰的小路上,每一步都令人兴奋。抬头仰望,马特洪峰巨大的山体仿佛近在咫尺,岩石的纹理、冰雪的沟壑都清晰可见,那种扑面而来的雄伟气势,让人感到自身的渺小。
向上爬升了七八十米后,山屋 Hörnlihütte 已经不远,但过脚踝的雪盖住了狭窄的登山路,一侧是积了雪的山坡,另一侧是悬崖。不得不放弃爬升,回到岔路口。



我们一边下山,一边往西北方向绕向马特洪峰的北边。这里的视野要开阔许多,徒步径与越野单车径重合了,路上也热闹起来。没走多远,遇到一只巨大的圣伯纳犬,它温顺地坐在主人的脚边,一副见过大世面的样子。
山屋餐厅 Stafelalp 在不远处,餐厅外摆放着一些木桌椅,不少徒步者正坐在这里休息,享用简单的快餐和冰啤酒。走了大半天,我们也有些累了,找了个空位坐下,补充体力。在户外,马特洪峰为背景,耳边是其他徒步者的交谈声,手里是冰凉的啤酒,感觉一切都格外惬意。
酒足饭饱,我们继续沿着山谷向下走。开始有河水在山谷间流淌,随着海拔的逐渐降低,周围的景色也悄然发生着变化。我们穿过了一座拦河水坝,耳边传来轰隆隆的水声。再往下走,眼前出现大片的绿色牧场,成群的黑面羊在草地上悠闲地吃着草。
沿着牧场间的小路缓缓下山,我们知道,离回到那个热闹的小镇采尔马特已经不远了。















Sunnegga
第二天一早,照例去镇子上跑步。麦子也加入了晨跑。我们沿着小河一路跑到镇子的最远处,又沿着半山腰的小路往回。一路俯瞰着渐渐被阳光照亮的小镇和远处的马特洪峰。清晨的空气带着雪山特有的清新和湿润,微冷却令人精神抖擞。
吃过早饭,搭乘那种有点像香港太平山缆车的登山缆车,从隧道里一路爬升,最终抵达了 Sunnegga 。
我们没有换乘其他缆车继续往上,而是选择了平缓的徒步径下山。
穿过高山的牧场和村子,不一会儿,眼前出现一片令人惊艳的景象——一个纯净得不可思议的蓝色湖泊。湖面平静如镜,没有任何波澜。远看一汪幽蓝,近看清澈见底,美得让人屏息。我们停下脚步,静静地感受这份极致的宁静。
离开蓝色湖泊,我们开始爬上一座并不算高的小山。这里与前一天在高海拔雪线附近的荒凉截然不同,山上全是生机勃勃的杉树,在午间阳光的照耀下,正值秋季的树叶竟发出新绿色。低矮的藤蔓和灌木又已染上了绚烂的红色、黄色,一路走来,光影动人。
沿着山径走到 Riffelalp 山屋。时间已经是午后2点。山屋古朴而舒适,我们在户外的木桌子上坐下,远处依稀可见马特洪峰的尖顶。
饭后稍作休息,搭上登山火车回到采尔玛特。径直回到民宿,是时候告别这座金字塔雪山下的小镇了。下一个目的地是意大利的登山小镇库马约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