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洛克先生与远方

无意中发现一个博客 《IN THE FOOTSTEPS OF JOSEPH ROCK》 (可能需要科学上网)。

提到西南中国,许多人会想起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的秘境香格里拉。作者曾说,他受一位植物学家、探险家——约瑟夫·洛克——1930年前后发表在《国家地理》杂志上的一系列探险文章的启发而写成小说。

今天,洛克曾长期居住的雪嵩村(现名玉湖村)早已通了公路,他也成了丽江旅游业的一个招牌。实际上,洛克生活在的1920~1949年的中国西南,一边要尽量避免土匪军阀混战、解放战争、内战的阴影,一边要面对边境地区艰苦的生活环境,并不是什么雪山脚下的香格里拉秘境。

20多年里,洛克陆陆续续在《国家地理》等杂志发表了许多文章,包括知名的介绍贡嘎雪山、亚丁三神山、纳西族文化等文章。49年,洛克离开时带走了大量动植物标本和文字资料。同期,除洛克外,还有一大批植物学家、探险家(大部分在洛克之前)扎根中国西南,他们一起向世界介绍了中国大西南的壮美风光和丰富人文。而洛克是那一批西方学者里,在中国生活时间最长,到现在依然影响最大的人。

回到前文提到的博客 。作者是一个英国人,大约在1990年前后移居新西兰,并在图书馆里接触到了《国家地理》的历史文献,随后对洛克笔下的中国大西南产生了浓厚兴趣。这里作者讲了一个悲惨的故事,在“梦开始的时候”,他经济拮据,没法到中国长期旅行。

直到1994年,作者开始了他的重走洛克线计划。随着洛克的笔记,作者花了20年时间,游遍丙察察线(怒江线)、金沙江线,到了昆明、大理、丽江、稻城,看过苍山、玉龙雪山、梅里雪山、亚丁三神山、贡嘎雪山、雅拉雪山,进过雨崩和亚丁村深处。作者在博客里详细记录了每一次出游的经历和感悟。作者查阅了洛克大量的笔记文献,在博客里贴了许多洛克当年拍的黑白照片和彩色照片(是的,洛克也是一位摄影师)和他游览时在同一地点取景拍摄的对比照。

洛克笔下1920年的雪嵩村

作者1994年来到雪嵩村

20多年后,我拍下的雪嵩村

洛克笔下1920年的雪嵩村

我拍下的雪嵩村

洛克笔下1920年的泸沽湖和厄姆女神山

洛克在泸沽湖边

作者重走泸沽湖

作者拍下的泸沽湖和厄姆女神山

我拍下的泸沽湖和厄姆女神山

洛克49年离开后,仍然期待再回中国,在写给朋友的信中曾提到,他密切关注着中国形势的走向,希望条件允许时能返回丽江。“我宁愿死在丽江美丽的群山之间,也不想躺在美国冰冷的病床上孤独地老去。”然而,往后余生,洛克再未踏入中国。

博客的作者比洛克幸运得多,随时能再回到中国探索更多洛克也未曾发现的美景。

而我们则更应知足,深圳与大理只有一天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