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到香港大澳渔村走了走,这个因《舌尖》闻名内地的小渔村,早在06年就被港人选为十大胜景。
照例先说交通,大澳在香港大屿山的最西边,与深圳湾隔海相望。我们从屯门渡轮码头搭乘富裕小轮到大澳,渡轮每天都有,节假日会加开,但从大澳回屯门的票比较抢手。航行1小时,途中经过东涌码头、沙头角码头,前者可以去往东荟城。
大澳被溪涌隔成三片,无论朝哪个方向走,远离商业街后游人都突然变得稀少,熙熙攘攘的村子突然变得破败。这才是这个夕阳下的渔村原本的面貌。大澳渔村大部分房子都建在陆地上,只有部分沿海的是棚屋,在2000年的一场大火里,许多棚屋毁于一旦,现在看到的都是十四年前村民在政府资助下重修的新房子。虽然房龄不长,但缺乏精心维护的木结构的屋子已然让人感到破败,少数几家用铁皮、油漆打理过的房子反而像一个异类树立在渔村。
走在搭在水面上的木板路上,穿过棚屋的厅堂,一不小心就会走进村民家里,但许多已是人去楼。自从这里变成旅游景点,宁静的时光也被打破,许多村民介意面对镜头。路过一处普通的木屋,主人对它很是爱惜,地板比别处更干净些。屋主是为九十高龄的大叔,在此独居,他的六个儿子都在屯门、沙田工作生活,不常回来。邻居是另一位九十高龄的奶奶,两三年前去了敬老院后没再回村里。来往的游人使得大爷的生活不那么孤单,他愿意与我们分享大澳的过去,他家的现状和对政府的不满,让我们看到更加真实的这里。
与国内许多小资景点一样,留下来的”大澳人”,除了土生土长的村民,还有来淘金的商人。大澳的游客很多,进渔村的吊桥两旁的路已经完全变成了商业街,海产、干货、小吃,和长洲岛等景点大相径庭,虽然大澳有出产盐、鱼干、虾酱等海产的传统,但这里贩卖的已是工业化产品,想买到真宗大澳海产,还是走到渔村深处,找位村民耐心请教,买点他们自己晾晒的特产。
西贡、赤柱、长洲、梅窝、大澳,这一圈走过,香港东西南三面的海岸线都有了大致印象,西贡最小资,梅窝最安逸。大澳,体会到更多的是老人的无奈,留下来的老友越来越少,走进来的人只是匆匆而过,渔村慢慢失去生机,只剩下商机。
再说说拍照,最近拍照的冲动很强烈,2个月消耗的胶卷几乎超过过去半年。庆幸这些玩具玩了几年,热情还没被一张张废片和日益高涨的胶卷成本磨灭。从大澳回来,突然觉得这一年的街拍项目太追求(有意?无意?)表达现场的情绪,太想通过照片表现当时的人、事,在一两次取巧的作品里获得一些认同后,陷入固定的构图形式,得到的照片大同小异。可见起点很好,但走着走着陷入了怪圈。
拍照,应该把注意力回到本源,通过照片去记录吸引人的地方,必须是有趣的物件,有趣的人,有趣的现场。拍不好的,不拍,擅长的,就想法拍得更好。